李承乾母亲是长孙皇后又是嫡长子 李承乾选择逼宫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对李承乾逼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生于帝王之家,总是容易生出对权力的渴望,也常常引发皇位之争。无论是朱棣的靖难之役,还是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都是对九五至尊位置的争夺。唐朝的皇位之争尤甚,从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父子、母子、兄弟、兄妹争斗不断。

  其中最为可惜的当属李承乾,嫡长子出身,其母又是李世民最爱重的长孙皇后。除此之外,他本人也是聪慧仁孝,深得李世民器重。

  那么,李承乾为何还是选择逼宫呢?

image.png

  李世民尚为秦王时,李承乾诞生,其名乃是唐高祖李渊亲赐。史书记载,李承乾得此名,是由于生于太极宫承乾殿。但实际上,此名暗含"继承皇业,总领乾坤"之意。事实上,李承乾确实是从小被当成储君培养的。李世民继位后,同年便将其册封为太子,给予无限荣宠。李承乾日后继承大统,这在李世民心中已成定局,他几乎从方方面面培养李承乾。

image.png

  对于李承乾的教育,李世民极为上心。在平定王世充后,李世民便将孔颖达与陆德明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负责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要知道,这两人是当世德高望重的儒学大师,其中孔颖达更是出身孔子世家。

  有当世大儒的教导,李世民又忧虑李承乾长于深宫,不知民间疾苦,告诫太子左庶子杜志伦等要多为其讲述百姓之苦。李承乾进入叛逆期后,李世民几乎遍访贤德以辅太子,房玄龄、魏征等国之重臣都曾担任过东宫辅臣。李世民处理政务日理万机,尚能为儿子做到如此地步,属实难得。

image.png

  李世民不仅注重让李承乾"知",还注重让其学会"用"。李承乾十二岁时,李世民便让他"听讼",甚至下令"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绝"。这已经是在训练太子的治国理政能力。

  后来,杜如晦病重时,李世民也是遣太子前去慰问。李世民有时还会考察李承乾经国安邦的才能,有次曾让他写治国策略来考察。李渊去世后,居丧期间,李承乾监国,进一步了解军国大事。

image.png

  李世民虽是严父,但更是慈父,他对李承乾的身体状况极为关注。李承乾生病之时,不信佛道的李世民为其请道士祈福。病愈后,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修建寺庙,且为囚犯减刑。也由于李承乾的多病,即使李世民对他满怀期待,也叮嘱他不许多读书以免伤身。但是,纵然李世民如此尽心竭力地培养储君,李承乾仍然走上了与李世民所期待的相反的道路。

  李承乾年岁渐长,加上身患足疾,本就有叛逆之心,群臣的进谏更是助长了这种叛逆。李世民为其精心挑选十余位肱骨之臣,本是为让李承乾改邪归正,却起了反作用。这些谏臣虽都是贤能之辈,但大多说话直言不讳。就连李世民尚且被臣子气到,更何况正年轻气盛的李承乾。李承乾身边三位最重要的谏臣,一个比一个更严厉。李承乾盖房子,于志宁批评其奢华,李承乾与宦官作乐,于志宁将其比为秦二世。孔颖达和张玄素也不逞多让,凡是觉得李承乾有不妥之处,便犯颜直谏。但是言辞愈发激烈,李承乾越发叛逆。

  李承乾不仅与朝臣关系趋于紧张,与李世民也愈加疏远。李承乾曾宠幸一位太常乐人,与他同吃同住,且称呼他为称心。李世民听说 此事时,怒不可遏,不仅将称心杀死,还连坐数人。李承乾极为悲恸,甚至为此数月不上朝,且在宫中为男宠立室,让宫人祭奠。此事,让父子两人关系几乎降到冰点。

image.png

  然而,此时李承乾之弟李泰却越发被李世民宠爱。李泰乃是李承乾一母同胞的兄弟,从小便聪敏绝伦,极得太宗偏爱。李泰主编《括地志》完稿,李世民十分欣喜,不仅将著作收进藏书阁,还频频赏赐。李世民甚至下旨取消太子出用库物限制,只是为了能多赏赐李泰。虽然群臣对李泰的宠禄过盛也十分不满,但李世民仍然对他极为溺爱,李泰也对皇位渐生想法。

image.png

  李承乾自身身患足疾,不得群臣拥戴,又被父皇疏远,弟弟还有争储之心。李承乾这一逼宫,虽然是一出昏招,但也并非不能理解。更何况在暗杀李泰失败后,李承乾已经再难收手,只能先下手为强来逼宫。

  不过依照李承乾的出身和受宠程度,若是不误入歧途,称帝也只是早晚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