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文化 阿昌族有何传统的教育方式
阿昌族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育形式表现在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上。阿昌族没有文字,长期以来,就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保留下了大量史诗、故事、歌谣等民间口头文学。..
云南陇川、梁河是阿昌族的主要聚居区。村寨依山傍水,寨内房屋排列整齐、集中,寨内巷道中间皆铺石板,方便雨天时行路。进出村寨皆有带门廊、石凳的寨门,以便行人纳凉歇息。
陇川县户撒乡曼旦寨是阿昌族古老的村寨之一,明、清时期的老宅皆以楠木建造,数百年不朽、无虫蛀。受汉族文化影响,传统民居大都是土木石结构的三合一照壁或四合院落。正房建在长方石条加土方垒起的屋基上,屋基下为院坝,以三层石阶上下。正房三开间,四排五柱,中柱起脊,形成双斜面屋顶,上覆凹型青瓦。后墙和两侧山墙以土坯砌筑,外面不抹泥,左右是厢房或照壁。
室内隔墙均为木板,中间一间为堂屋,有一米多宽的吞口,六扇雕刻的木板门,平时只开中间两扇。两边的檐柱头有粗犷的木雕。吞口有走廊的作用,一般左侧角设脸盆架以供洗漱,板壁上挂小镜框以便梳妆,旁边挂着家人的照片。有的摆着缝纫机,有的放藤椅小憩。右侧放临时的农具,挂衣服,板壁上贴着影视明星的招贴画。堂屋正面板壁是通高的木雕佛龛,供奉佛像和傣文的经文,龛楣上贴着三至四层挂钱,下面有烛台、香炉。左侧摆着电视机、热水瓶、茶桌,板壁上挂着户撒刀和手工编织的背兜,右侧有专供老人休息的床或藤椅,也有的砌火塘,火塘的小土台上放着炒菜的调料、火柴和照明灯具。
厨房大都在左间,地中间横砌土台锅灶,上面是两口大铁锅。靠后墙是炊具、餐具,前面是石碓,平时捣猪饲料,节日捣粑粑,用石碓捣的辣椒面也格外好吃。右间大都是家长的居室,只放木床。两侧厢房与主房分离,木板梯上下。一侧下层是猪圈、牛栏,上边存干草;另一侧下面堆放粮食、烧柴、摩托车,上层是未婚子女的卧室,有廊道、腰栏。院落小的,在主房对面设牛栏,砌土坯墙围成独立的合院。
阿昌人长子结婚后先和父母住在一起,待有了积蓄或弟弟结婚,便搬出去另建新房。直到最小的儿子结婚后长子才和父母一起生活,赡养老人。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政府的扶持,近几年曼旦寨兴建了楼房,青砖、红砖、水泥空心砖的都有,安装了钢窗铁门,铁艺大门的两侧是瓷砖的对联,楼顶上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阿昌族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育形式表现在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上。阿昌族没有文字,长期以来,就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保留下了大量史诗、故事、歌谣等民间口头文学。..
阿昌族人家的住宅,皆建造为三合或四合院样式,三合一照壁的形式居多。木头皆是阿昌族人家起屋建房的主要材料,过去的木框架虽然已经改变为今天的钢筋水泥框架,但房..
在滇西阿昌族地区,在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年的新婚夫妇,要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在娘家拜年的“吃春客”活动。此后,新媳妇将要与新郎官结伴从娘家返回夫家。清晨,娘..
偷鸡头与抬锅盖--阿昌族婚俗 晚上串门 到了姑娘的村寨,小伙子们先不忙着去姑娘家,而是先到亲戚朋友家小歇,准备晚上闹个够。那个被小伙子看上的姑娘,将客..
每逢节日都有歌舞等娱乐活动。劳动时,走路时,山上田边,随时都可以听到他们悦耳的歌声。阿昌族民歌善于以物拟人,以物寓意,含蓄清新,曲调悠扬,在不同的场合,用..
腊撒地区阿昌族的衣着民族特色最浓。姑娘爱穿蓝色、黑色对襟上衣和长裤,打黑色或蓝色包头,有的像高耸的塔形,高达一、二尺。有的则用二寸多宽的蓝布一圈圈地缠起来..
阿昌族青年将谈恋爱叫作“串姑娘”,十分有趣。泼水节这天,阿昌族青年男女来到摆场上,用泉水相互对泼,并尽情欢歌。太阳落山,摆场上的青年开始回家,要是小伙子看..
云南陇川、梁河是阿昌族的主要聚居区。村寨依山傍水,寨内房屋排列整齐、集中,寨内巷道中间皆铺石板,方便雨天时行路。进出村寨皆有带门廊、石凳的寨门,以便行人纳..
阿昌族的饮食文化,我们不得不从阿昌族独特而又有趣的结婚仪式结束时说起。结婚仪式结束,男方的客人快来时,新娘到半路迎接,到离家一公里处,众客人坐下不走了。新..
分布在云南德宏州梁河县、陇川县是阿昌族最集中的地方(其中全国仅有的曩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陇川户撒3个阿昌族乡,占全国3个阿昌族乡人口的66%,人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