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饮食 保安族最喜欢什么食物
保安人的主食偏重于面制品,经常食用馒头、花卷、煎饼、包子、汤面条、臊子面、馓子、凉面、浆水面、炒肉面、捏面筋、搅团等。小麦面做的面条多种多样,有面片、拽面..
1、肖家 部分甘河滩人、高赵家村人迁到此居住 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 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村 距今100年前开始到20世纪40年代,甘河滩、高赵家村、大墩等村的保安族人迁入定居。
2、崖头 部分甘河滩、梅坡人迁到此居住 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崖头坪 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 距今80年前,部分甘河滩、梅坡保安族人和撒拉族人迁入定居。
3、大墩水磨遗址 大墩峡口的两座立轮水磨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峡口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峡口 距今100多年的历史,分别属大墩村马忠家和韩振纲家。
4、尾咀立轮磨遗址 利用甘河滩泉水修二座水磨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甘河滩村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甘河滩村 距今100多年的历史,分别属马如麟、马寿山家。
5、肖家立轮磨遗址 利用石家寺泉水修二座水磨。 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河滩 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河滩 距今100多年的历史。一座属马忠、一座属阿卜都家。一座磨昼夜磨面4石(3000斤)。
6、刘集河14座平轮磨,其中:4座水磨榨油坊遗址 肖家立轮磨以下14座属高赵家村李家保安族人出资所建。 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河滩始至团结桥以下、七公里河岸上 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河滩始至团结桥以下、七公里河岸上 距今100多年的历史。
先后分属于马海子日、马巴十、克麻录、亥力录、麦苏吉、尕六哥、白克日、脱脱巴、四十六、马三十、阿卜都、马世明、马三十六、尕喇子等户,一座磨昼夜磨面五石(4000斤)。
7、袁家河水磨遗址 3座水磨。 积石山县柳沟乡袁家村 积石山县柳沟乡袁家村 距今100多年的历史。属斜套村保安族尕奴日、韩福祥,高赵家村三十六。
8、高赵家村拱北 伊斯兰教高赵家村门宦圣地。 甘肃省积石山县刘集乡高李村一社。 甘肃省积石山县刘集乡高李村一社。 1915年确定地址,1928年建成。1966年(文革期间)被拆毁,1981年重建。 《中国保安族》、《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
9、保安族5座清真寺 建于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积石山大墩村、甘河滩村、梅坡村、高赵家村、李家村、肖家村、斜套村 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刘集乡、柳沟乡 曾在民国18年被烧毁,民国20年重建,1966年(文革期间)被拆毁,1979年又重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保安人的主食偏重于面制品,经常食用馒头、花卷、煎饼、包子、汤面条、臊子面、馓子、凉面、浆水面、炒肉面、捏面筋、搅团等。小麦面做的面条多种多样,有面片、拽面..
圣纪节 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举行,相传穆罕默德的出生和去世都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节日..
保安族腰刀响誉海内外。保安族有着悠久的制刀历史,保安腰刀选材精细、外型美观、锋利耐用、制作技术高超,在甘肃、青海各民族中享有盛名。据说,保安族的制刀手工业..
据说,清朝咸丰时期,保安族辗转迁徙,途经青海循化地区时,从塔撒坡修制土枪的工匠到处学到打铁技术。当时制作的腰刀只为实用,如屠宰牛羊等,做工粗糙。迁居至大河..
庄子伟大,常以寓言说清楚一些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哲学,让每一个时代的人都能深受启迪,从而找到自己的地头。无论是齐桓公轮扁的振聋发聩还是梓庆木匠的真实常态,都..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居住,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
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是保安人的重要交际工具,但大部分保安人也懂得当地的汉语。保安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一语族的东乡语、土族语、东部..
聚居于大河家镇甘河滩、梅坡村、大墩村及刘集乡高李村的保安族人民擅长制刀,所产刀具锋利无比,构造精巧、式样考究,工艺独成一体,称“保安腰刀”,它与藏刀、蒙古..
保安族的民歌大多采用汉语演唱,分花儿与宴席曲两大类。在花儿中,保安族有自己特有的曲调“保安令”,它是在对回族、汉族花儿改造的基础上,吸收蒙古族、藏族民歌的..
传说一 保安腰刀是 保安族人民所特有的一种民族工艺品,习惯挂在腰间, 就称其保安腰刀了。 据说在 成吉思汗占领各国的时候,曾在 兵器上大大的占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