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法极:王羲之的七世孙,王氏书法的嫡系传人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王法极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也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王羲之的家族也是书法世家,其后代也多有书法大家。下面,本文来说一个王羲之后代的书法成就。

  王法极(生卒不详,据传百岁乃终),字智永,王羲之的七世孙,他是王氏书法的嫡系传人,他即能严守家法,继承王羲之的书法,又能继往开来,下传隋唐时期的虞世南、陆柬之,开启唐代书法新风。

image.png

  王法极早年出家当了和尚,故被人称为智永和尚。他后来云游到浙江绍兴永欣寺,并且一住就是整整三十年。

  在这里,智永和尚深居简出,每天就是磨墨苦练先祖王羲之的字帖,从未间断。他认为自己的书法功力远不及先祖,故发誓“书不成,不下楼”。

  智永在屋内准备了数只大篓子,他练字时,当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篓子里。日子久了,破笔头竟然积攒了几大篓子。

  后来,智永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上挖了一个深坑,把那些破笔头集中起来埋在这里,砌成坟冢,称之为“退笔冢”,这就是“退笔成冢”典故的由来。

image.png

  功夫不负有心人,智永和尚的书法终于在隋代名震四方。他晚年曾书写了《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赠于浙东诸寺院,佛门得之视若珍宝。

  当时,人们为了求其墨宝,永欣寺门庭若市,连寺院的门槛都被踏破。于是,智永和尚就让人把门槛外保上铁皮,可是这“铁门槛”不久又被无数慕名前来者踏破。最后,智永和尚就把寺院门槛改成了“石门槛”,这“石门槛”自然耐磨耐踏了。

  智永和尚的“退笔冢”与“石门槛”成为书坛佳话,与汉代的书法家张芝洗笔洗硕“池水尽墨”交相辉映,同为千古美谈。

  智永和尚的传世名作,即是《真草千字文》。千字文本来是王羲之手写的,但是内容杂乱而不成韵。

  智永和尚潜心研究先祖王氏书法,并把祖先流传下来的书法发扬光大。他把千字文以真体、草体两种书体并列来写,开后世以不同书体来写千字文的先例。

  目前流传于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仅有三种,即:关中本、宝墨轩本、现存于日本的真迹本千字文。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东坡题跋》称赞智永书法:“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描述智永学钟繇《宣示表》的情景:“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着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过纸背者。”

  就连隋炀帝杨广也曾说过:“智永得右军(即王羲之)肉,智果(智永之徒)得右军骨。”

  智永以前的草书体势,杂乱不一,到了他才统一了草书的写法,并创下了后世书法家所遵循的规范,由此奠定了唐代至今一千多年来草书的笔法。

  直到如今,智永和尚的《千字文》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王羲之泉下得知自己的后代在书法上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大概也会很欣慰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