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为何会迅速灭亡?除了柴荣英年早逝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吗?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后周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在五代之中,窃以为最有希望实现统一大业的,唯后唐与后周。然而,后唐的实力经过李存勖三年的统治,是被活生生作没的,而后周则是为另一个王朝作了无私的奉献。

  后周的灭亡相对和平,只是引起几场零星的叛乱,灭亡前也并未存在衰落与乱象,毕竟距一代英主周世宗的驾崩,还不到一年。

  虽然,对于中国历史而言,统一终究是完成了,但对于后周王朝来说,它终究是灭亡了。那么,碾压南唐,硬刚契丹的世宗柴荣,为何没能设法稳住儿子的皇位,致使尸骨未寒,就江山易主?

  第一个原因,自然是天意。柴荣没能有预期的六十年寿命,而是在三十九岁英年早逝。而本文着重讨论的,是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因。

  一、人丁不旺的皇室

  后周皇室存在一个先天的不良因素,就是皇室人丁稀少,皇位继承存在问题。毕竟,后周皇室在成为皇室之前,经历过一场灭顶之灾。

  后周太祖郭威,之前是后汉的禁军将领,官至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但是,高位带给了他一场灾难。后汉高祖刘知远死后,隐帝刘承祐即位。刘承祐年少,难以驾驭朝廷里的功臣勋贵,于是,他以大开杀戒来应对。

image.png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感受到了皇帝对其性命的威胁,因此伪造了刘承祐诏书,宣称后汉朝廷将会清洗所有将领。将领们本就对偏听偏信、残忍好杀的皇帝不满,于是公推郭威为主。

  郭威在得到支持后,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不久,后汉朝廷就土崩瓦解,刘承祐死于逃亡途中。但刘承祐在郭威反叛的消息传来后,命令李业处死了郭威留在汴京的全部家人,老幼无一幸免,郭威内侄柴荣的几个儿子也在被戮之列。

image.png

  这次灾难直接导致了三个结果,一是郭威无子,最终由内侄柴荣继位。二是柴荣失去了年纪较长的儿子,致使柴荣死时只能传位给年仅八岁的柴宗训,造成主少国疑的不利局面。

  第三,则是柴荣在合法性上受到威胁。郭威无子,妻子柴氏之侄柴荣遂成为了继承人。但郭威还有另两位近亲,是他的女婿张永德、外甥李重进。若非郭威本人选择了柴荣,将他收作义子,张永德、李重进二人与柴荣具有大体相当的即位合法性。

  柴荣即位后,本就缺乏可依靠的皇亲国戚,而与之关系最近的张永德、李重进也不可信任。柴荣驾崩前,李重进被打发到地方担任义成军节度使;凭着“点检作天子”这一句谶语,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一职被免,赵匡胤取而代之,坐上了这个关键的位置。

  二、周世宗的失误

  但不论如何,后周的局势相对是稳定的,假如柴荣安排妥当,后周不至于在他死后半年就宣告结束。

  柴荣在即位之初,对军队作出了一番改革。在954年与北汉的高平之战后,后周禁军的旧有问题完全暴露,于是柴荣处死了临阵脱逃又嚣张跋扈的何徽临、樊爱能等人,重用能力较强的赵匡胤等底层军官。至于禁军,柴荣将之分为殿前司与侍卫司两大系统。

image.png

  在后周时期,中央禁军成为了控制政权的关键。经过从后唐到后周几代皇帝的强化,禁军的实力已基本碾压地方藩镇。而朝中的文臣,由于五代总体尚武,地位不高。又因为五代更迭频繁,文臣群体并不会对皇帝过于忠心,其代表即是长乐老冯道。

  用后周灭亡时的情景印证:赵匡胤率兵从陈桥驿回汴梁时,除了韩通曾试图组织反抗,被王彦升灭门,其余大臣无人提出异议。宰相王溥、范质束手无策,只是请求赵匡胤善待柴氏便作罢。地方藩镇之中,只有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曾反叛,旋即被平定。

  因此,柴荣临终时对朝中政治布局的失误之处,就在于朝廷中央军事力量的失衡。

  首先,柴荣在临终前急于进行人事变动。如前所述,高平之战后禁军被分为殿前、侍卫二司,张永德、赵匡胤掌管殿前司,李重进、韩通掌管侍卫司。其中,张永德、李重进与赵匡胤三人地位较高,前二人是皇亲国戚、位高权重,后者属于新晋将领,三人相互牵制。

  但在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时,柴荣突然病倒,无奈班师。途中有人掘得木牌,上有“点检作天子”五字,遂使柴荣对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起了疑心,将他调离。张永德调任地方当节度使去了,李重进又无人制约,于是柴荣保留其职,但也将他打发到藩镇。

  旧有的三方制约体系打破了,柴荣仓促之间构建了一个新三角:新任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以及王溥、范质为首的文官群体。

  但是,新三角并不稳固。后周尚未完全建立文官政治,文臣难以制约武将。因此,柴荣死后,赵匡胤实则占绝对优势。他谎称契丹来犯,率兵北上又突然回返,文官毫无抵抗之力,只有韩通试图反抗结果被杀。

image.png

  其次,柴荣忽略了培植自己的亲信。前面说到,他曾改革禁军,但其举措主要集中在打击元老宿将,并没有注重拉近与将领的关系。并且,柴荣是一代有为之君,但性格也急躁严苛,难以与人保持亲密关系。

  另外,柴荣没有把提拔新人的大权完全掌握在手。他确实提拔了新人,但直正可称心腹级别的并不多,赵匡胤就是他为数不多的亲信。出于对赵匡胤的信任,柴荣令他全权负责挑选精兵强将组建殿前司,由是,殿前司的新晋将领几乎都是赵匡胤的亲信。

  最后,柴荣低估了赵匡胤的能力。柴荣之所以在临终前以赵匡胤替代张永德,就是由于赵匡胤出身较低,是新提拔的武将,似乎不至于具有庞大的私人势力。但柴荣小看了赵匡胤的人脉。赵匡胤的亲信早已遍布后周禁军的殿前、侍卫二司,所谓制约对他已不起作用。

  三、结语

  后周的灭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缺乏完善的文官政治。周世宗柴荣处于“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武人政治与“皇帝与士大夫共治”的文官政治的过渡期。天若假年,柴荣或许可以提前结束分裂,建立一个大一统王朝。但柴荣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不论如何,也很难挽救危机中的后周王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