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到底是什么样的 士兵真的同炮灰一样不停冲锋吗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对古代攻城士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有9000万军民在这场悲剧中伤亡,这一切都要“得益”于火炮大量使用。作为热兵器的发源地,我们国家早在宋朝就开始使用热火药,这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在这之前的冷兵器战争其实也同样残酷,我们熟知的诗句“一将功成万骨枯”,它所描述的就是唐代安史之乱时战后的惨状。

image.png

  在许多的古装剧里头我们经常能看见这么一幅场景:攻打城池的士兵们奋力朝城楼上爬去,而守城的人却只要投掷些石块就能轻松抵御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对此我不禁产生了一些疑问,冲在前面的士兵明知自己是炮灰还情愿去送死吗

  首先要提出的是,影视剧里的这些片段在古代其实出现得很少,这些情节大多是为了节目效果而设置,结果就是观众经常被误导。实际上古人有许多巧妙的方法来攻打城池,不光是用计谋里应外合,还有战术上的“上应下合”

image.png

  一般士兵们把城围住之后并不急于攻打城池。将领会令手下的士兵驻扎在城外,平时就练练兵,到处晃悠晃悠。此外,士兵们会修“距堙”,也就是城外的高台。一来谋士们可以通过它来观察城内的状况,二来在作战时弓箭手们可以直接在上面射击,一举两得。这样的过程会持续几个月。

image.png

  城市被围困几个月后通常都会出现粮草不足的情况,这时守军开始军心不稳,外面的人几个月前在城池内培养的细作也开始发挥作用。这样一来,纵使有山一样高的城墙,在攻城者的眼里也不过是一座小土丘罢了,攻城由此开始。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即使守军已经开始丧失抵御能力,其战斗力仍不容小觑,因此准备好攻城器械必不可少。很多城市都会设置护城河,所以首先要解决渡过护城河的问题

image.png

  造壕车应运而生,它的原理类似于坦克,底部是空的,城上的火力再猛,里面的士兵可以像个没事人似的填河。

  过了河就该考虑进城的问题,有三个办法。第一:上墙,人们搬出了鲁班的发明云梯。从图片中可以看出,真实战争中用的梯子并不是电视里出现的普通梯子,细心的古人早就发现了普通梯子容易被推倒的缺点,因此他们在梯子顶部安装了倒钩,这样可以防止守军的破坏,为了方便移动还在底部加上了车轮。

image.png

  第二个方法便是强攻,城墙撼动不了城门总可以撼动吧,能工巧匠们发明了撞车,车的前面装上了又粗又尖的撞针,为了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其顶部同样设置了护盾。

image.png

  那么最后一个办法便是遁地,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上应下合”,上面如果攻不破的话就耍点花招:在地底下挖隧道,这一招屡试不爽。

image.png

  1853年,太平天国攻打南京,南京城墙又高又厚,城内还有三万多军民,如果强攻必定会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当时太平军采用挖地道的战术,半个月就攻陷了南京城。

  以上说的这些方法能够大大减少人员在进攻过程中的伤亡,但无论其防御工作做得多好,冲在前面的人总会冒着比其他人更大的风险,毕竟枪打出头鸟嘛,那么将领们是如何让这群人敢于冲锋陷阵的呢?四个字回答:奖惩分明。

image.png

  《韩非子》一书中就记载了魏武侯吴起攻打秦国的一个奖赏: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上宅。这个奖励对于大部分出生贫寒的士兵来说非常有诱惑力,因此也就有一些愿意打头阵的士兵了。如果有人想逃跑,那他受到的处罚也会非常严重,不光自身难保,连他的战友们也会遭到处罚,这便是连坐的处罚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