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是谁?督师辽东时,他为什么会无功而返
= 大家好,说起孙承宗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以出色的才华高中进士,此后先后任职翰林院和充日讲官,礼部右侍郎等职务。由于操守..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孙承宗。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府高阳县(今河北省保定市境内)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他高中榜眼,进入翰林院。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发生"梃击案",孙承宗曾参与后续处理,表现颇佳。只是他也因此卷入党争,在主持同年的应天乡试时差点被抓住把柄贬谪出京。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由校即位,孙承宗以左庶子的身份成为帝师。次年,他又升任少詹事,管理东宫事物。然而这一年并不是太平年,大清的前身后金先后攻占了辽东多地,朝廷折损大批军事人才。所以不少人都认为,虽不是武将出身但精通军事的孙承宗应当尽快进入兵部任职。不过明熹宗舍不得这位老师,愣是不同意,反倒在不久后将孙承宗提拔为礼部右侍郎。
只是前线告急的消息再次传回朝廷,明熹宗就是再喜欢孙承宗这位老师也不能把国家利益继续放在个人喜好之后。孙承宗被直接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掌管兵部,尤其是迫在眉睫的辽东军务。
随后为了决断是否应当在山海关外再修关卡,并安排四万兵马驻守一事,孙承宗亲自前往辽东考察安排。明熹宗为表支持,给孙承宗加封太子太保之衔,并赏赐了蟒袍和财物。
这次考察,成了孙承宗一生出将入相的重要节点。辽东军情基本考察透彻后,孙承宗自请留在辽东督军。他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改革辽东军务,修营房,备物资,练士兵,修炮台,重新部署驻军。因为布局妥帖,用人得当,在孙承宗督军期间,后金难得地谨慎起来,几乎没有再向南推进。
然而在外敌忌惮的同时,朝廷的"内鬼"却蠢蠢欲动。魏忠贤等人撺掇明熹宗派东厂去前线慰问军队。说是"慰问",实则是东厂去刺探军情。孙承宗也清楚宦官们的心思,所以只是按例简单地招待了使者,并不让其深入了解大军。结果这虽阻止了宦官干涉军务,却让孙承宗在后来举步维艰。
天启四年(1624年),孙承宗请求拨军饷二十四万两,以主动出击收复失地,被反对者阻挠,随后没能出兵。天启五年(1625年),因拒绝了魏忠贤的拉拢,孙承宗受到多人弹劾,最后不得不主动辞官。
明思宗即位后,孙承宗还是受到政敌的诋毁,没能即刻回到朝廷。直到崇祯二年(1629年)冬,清军拿下遵化,直逼北京,孙承宗才又临危受命,以兵部尚书之职驻守通州。这一年,孙承宗已有六十七岁。
此次赴任,孙承宗作为德高望重的老臣,在前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凝聚作用。当时正值袁崇焕入狱,大将祖大寿也陷入困局。若不是孙承宗力保祖大寿,那这员大将很可能为了自保而带着大军弃城投敌。也是因为人们听闻孙承宗又奔赴辽东,许多溃散的士兵才又聚集起来,重新投入战斗。
崇祯三年(1630)至次年夏,孙承宗奔走在辽东与京师之间,募兵将,修工程,抚民心,竭尽所能地阻挡清军南下。然而崇祯四年(1631)年末,在清军的又一轮猛攻下,祖大寿投降,孙承宗在大凌河一带好不容易修筑起的军事工程也被毁坏。气急败坏的朝廷将这一些都归咎于孙承宗,认为是他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去修城而导致了这一系列失败。因而在一阵弹劾之中,孙承宗只得称病辞官,回到家乡高阳。
孙承宗是被政敌们拉下台了,可清军势头依旧。崇祯十一年(1638年),在辽东已势不可挡的清军将战线再次南移,直逼孙承宗所在的高阳。待到隆冬,清军已剑指高阳。
早就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孙承宗,这一次又站在了大明与清军对抗的前线。高阳不是什么军事要地,没有多少驻军,所以孙承宗就发动全城的百姓一起迎敌。高阳没有足以抵挡清军的城墙,孙承宗便组织众人竭尽所能地加固现有的防御工事……
在国难当头的生死存亡之际,孙承宗没像魏忠贤一样只求保住私利,也没像祖大寿一样叛国投敌。他选择的,是与家人和父老乡亲们一起斗争到最后一刻。高阳城破,七十六岁的孙承宗在被俘后自缢殉国。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和八个侄孙皆战死,孙家其他子弟也为守城而亡。这前前后后,孙家付出了百余条生命。
"前劳难泯,死义更烈",这是明思宗在得知孙家殉国后给孙承宗的评语。在那个混乱的时期,能真心挂念天下,为朝廷日夜操劳办实事的,孙承宗便是难得的一个。只可惜大明有幸有这样的人才,却积重难返。只可惜孙承宗有这样的志向,却活在一个前途无望的大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大家好,说起孙承宗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以出色的才华高中进士,此后先后任职翰林院和充日讲官,礼部右侍郎等职务。由于操守..
孙承宗为什么要带着一家人殉国?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下去。 清军攻打大明的时候大肆攻占城池,虽然有些守将迫于清军的压力很快投降,但是也出现了..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孙承宗的一些故事,欢迎阅读评论。 崇祯十一年(1638年),满清兵向大明王朝的高阳城发动了进攻。 看到守城的士兵实在难以抵挡..
大家好,说起孙承宗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看到守城的士兵实在难以抵挡清军的攻势,卸职在家的前兵部尚书孙承宗不仅没有举家逃窜,反而勇敢地站了出来,亲..
熊廷弼为什么反对“以辽守辽”,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明末抗清战争是一段极其复杂的历史,期间相继出现过大量可歌可泣的历史..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孙承宗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于一个国家而言,有无数忠义之士前赴后继地为..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孙承宗。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府高阳县(今河北省保定市境内)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他高中榜眼,..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孙承宗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明朝末年,在抵抗清军入侵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敬的英雄人物,比如说孙承宗。..
孙承宗是怎么失去拯救大明的机会的?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努尔哈赤去世后,第八子皇太极在一众兄弟中脱颖而出,被推举为新的大汗。以年齿序..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您走进孙承宗的故事。 明朝末年,北方女真部落崛起,努尔哈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