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说中的和尚和尼姑为何形象普遍不靠谱 造成这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你真的了解明朝小说和尚与尼姑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我国所有封建朝代中,明朝是个很重要的朝代,无论经济、科技还是文化,都达到了一定高度。

  其中文化高度最是引人瞩目,因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便产生在明代。且还有《金瓶梅》、《封神演义》,及著名的短篇小说合集《三言二拍》,也是于明代成书。

image.png

  不过在这些古典名著中,却存在着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便是书中的和尚、尼姑,伤风败俗者很多。比如在《水浒传》中的裴如海,本来出场很拉风,是位高僧般,但结果却大跌眼镜。还有《三言》中的《郝大卿遗恨鸳鸯绦》,郝大卿闲的没事进了尼姑庵,被里面的尼姑缠住,最后死在里面……

  如以上这类伤风败俗的和尚、尼姑形象,在明朝的小说中是很常见的。那么问题是,倘若此现象,只存在于一本书,或一位作者笔下还好解释,但如此普遍出现,就显得非常耐人寻味了。为何明代小说里的和尚、尼姑如此形象不佳,甚至达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image.png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是两个原因导致的。先说第一个原因!

  皆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当皇上前,是不是当过和尚?答案是肯定的!也都知道,朱元璋施政刚猛,不但对开国功臣“狠”,对其他官员也是非常“狠”的。比如,为了惩治贪官,发明了许多刑罚,甚至导致了官员白天工作,晚上坐牢的现象,因为由于惩治的太多,官员人手不够了。

image.png

  但同时朱元璋,对百姓却显得很宽容,鼓励百姓告官,甚至还为此制定了相关法度等。这些措施,显然是非常受百姓欢迎的,故而明朝在朱元璋时期,很快便安稳下来,老百姓对明朝的认同感很强。

  但奈何话语权却并未在老百姓手中,都在知识分子或官员手里,也都清朝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是官员的“蓄水池”,利益比较一致,故而朱元璋实际上得罪了知识分子(官员)阶层。

image.png

  这些阶层内的人,虽不敢对朱元璋叽叽歪歪,可由于掌控着话语权,那笔杆子一晃悠,所谓的春秋曲笔便出来了,你朱元璋不是当过皇上吗?好说,那我就塑造出一个又一个不靠谱,伤风败俗的和尚“曲笔”骂你。

  和尚对应的便是尼姑,自然尼姑也跟着倒霉。且在朱棣执政期,由于发生了一件大事,导致了朱棣对尼姑的“仇恨”。这便是要说的第二个原因。

image.png

  在朱棣执政时期,爆发过一次著名的唐赛儿起义。虽最后被镇压下去,但却没有抓住唐赛儿——其实,至今唐赛儿去哪了?都说历史悬案。但由于当时有个传闻,说:唐赛儿躲进尼姑庵,冒充尼姑去了。

  这便让朱棣注意上了尼姑们,于是大肆抓捕或迁移尼姑……

image.png

  皇上跟尼姑较劲,这别说在明朝,就是如今也必会攀登时“八卦榜”榜首之位。再加上尼姑中由于曾出现过武则天,等于还有了历史传承。在这种情况下,敢问,若您是知识分子,会写小说、玩文章,您会不会放过如此夺人眼球的素材?

  答案显然是不可能!所以正是如上这两个原因,导致了明朝小说中,和尚、尼姑的形象普遍不靠谱,伤风败俗的形象很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