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闯关东为什么要去严寒之地 而不是选择富裕的南方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对闯关东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山东人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但是向关外移民,类似闯关东的事情从明朝就开始了,由于明朝的长期稳定,人口大量增加,一些靠近东北的山东河北一带的农民就开始向关外移民,但是规模很小,再加上当时女真族的控制,一直不成规模。

image.png

  清军入关,建立大清王朝,对汉族移民控制的更加按严格,目的有二,一是保护祖宗的龙兴之地,二是给自己留一块永远的根据地。所以东北这块富饶的土地,一直很少有人居住,始终处在未开垦的原始状态,导致当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以致于闯关东的人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棒打狐狸,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野生动物种类多,数量大,狐狸遍地都是拿根棍子就能打到,河里的鱼太多,根本不用网,用瓢舀就能舀上来,野鸡到处乱飞直接往人的房子里飞,结果不小心飞到厨房的锅里了。这个顺口溜虽然夸张,但是对当时东北的自然状况也进行了相当真实地概括。

  由于没有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当地的植被生长非常好,其中以人参为代表的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于是有了东北有三宝“人参、鹿茸、乌拉草”。这些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回了内地。这对与东北近在咫尺的山东人影响最大,所以很多人冒险向东北移民。

image.png

  为了控制这些移民,清前期多尔衮就建立了控制汉族移民东北的政策,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之一就是修建了柳条边,这是一道边墙,有军队驻守,盘查来往行人,严控汉族移民,私自翻越者轻则充军发配,重则杀头。这条又被称为盛京边墙的防线长达850公里,在防止汉族移民上的确起了一些作用。

  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东北人口稀少,清朝政府也感觉到这是很不利于加强统治的,于是在1860年开始开禁放垦,汉族移民开始比较自由地进入东北屯垦拓荒。

  由此也拉开了闯关东的历史大幕,到了1907年,清政府已经行将就木,下令废除实行了235年的关外封禁政策,闯关东达到了高潮。

  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的农民纷纷到关东闯世界,这其中山东人最多,有七十多万。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去南方,而要去苦寒的东北呢?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条。

  第一、位置接近。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最接近的地方的直线距离只有100公里,坐船一夜就到了。这是很容易到达的地方。

image.png

  第二、气候类似。由于地理位置接近,所以山东的气候与东北比较接近,山东人比较容易适应那里的气候。同样原因由于气候接近,生活习惯也相差不大,比较容易适应。

  第三、土地充裕。东北处于未开发状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康乾盛世内地每平方公里有24人,辽沈地区只有1.7人,东北其他地区更少。由于植被茂盛,所以土地肥沃,因此东北有大量的肥沃土地可供开垦。

  第四、技能限制。从山东出去闯关东的大部分是没有技能的底层农民,除了种地啥也不会,所以到东北去那真是进入了一片广阔天地,真的就大有作为了。

  第五、有历史渊源。在清朝开禁放垦之前就有不少山东人非法移民到东北了,所以去东北对很多山东人来说有投亲靠友的便利。有可靠的消息来源,可以有备而去。这些人的成功,形成了强大的示范效应,才会在后来掀起闯关东的大潮。

image.png

  再看去南方是不是有这些有利条件呢?首先南方经济发达,也意味着社会的管理比较严格,人口更加稠密,就业机会更加紧缺,技能要求更高,炎热的气候和差异巨大的生活习惯,等等。这都是山东人难以承受和适应的。山东人闯关东是无奈的选择也是最科学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