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的作者是汉朝哪位史学家?对后世有何深远影响?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
古代那些秉笔直书的史官,称为太史。春秋战国时期,就由他们来负责记录帝王的日常事务及朝廷的大事,董狐、太史伯等为代表的好多太史,为了真实记录当朝的史料,甚至遭到杀害,可是他们依然坚持不更改史实,其职业操守可敬可叹。
网络配图
后来,从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开始编纂《史记》,直到清代才形成了官修国史《二十四史》,这部皇皇巨著,卷帙浩瀚,翔实生动地记录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成千上万的史官史家继承董狐们的优良传统,坚持真理,秉笔直书,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大量的心血汗水。
在漫长的《二十四史》修著过程中,史家史官们大都能够坚持实事求是,以史实说话,不搞以稿谋私。但也不排除个别谋私现象,颇受争议的陈寿索米公案,就是一例。《晋书》中就记载了,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曾向丁仪、丁廙的儿子索取大米千斛,这两人不给,得罪了陈寿,他就不给丁仪列传。其人品和文品可见一斑。另外还有北魏的魏收,他编史时大量收受礼物和金钱,他所著的《魏书》,因此颇受后人诟病。
但是到了清初,却出了一位不要国家俸禄,不收传主后人贿赂,专心修成《明史》的史学大家万斯同。万斯同(1638-1702),浙江鄞县人,字季野,号石园,门生私谥贞文先生。
万斯同幼年聪慧异常,十四五岁时,他已遍读家中藏书;十七岁那年,其父又送他跟诸兄一起受业于浙东学派的一代宗师黄宗羲,成为最得力弟子,热爱明史的研究。后来有机会专门研读了明十五朝实录。为他以后编纂明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网络配图
但是正如其师黄宗羲一样,万斯同也重气节,不愿为清廷的官。1678年,有大臣推举万斯同为博学鸿词科,他坚辞。1679年,大学士徐元文任修明史馆总裁,又荐他入馆,他开始仍不愿去,但老师黄宗羲觉得这是挽救明史的好机会,劝他赴京。送别时,黄宗羲以“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的名言相赠鼓励他。当时,凡入史馆者至少可授七品俸禄,但万斯同赴京后,只寓居于徐元文家,不受官职,不受俸禄,以布衣身份入馆修《明史》,担任实际上的主编,前后达十九年。
万斯同对明史情有独钟,研究深入,编纂严谨。所以万斯同坚持史实至上,绝掺不得任何渣滓。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载:有个运粮饷的官员,半路上遇到强盗,吓得逃到山里而死。死者的孙子怀藏白银,送给万斯同,请求他把死者,附在《忠义传》里。万斯同说道:“史家之笔是中流砥柱,歪曲不得。你想让我当第二个陈寿吗?”
一脉相承的是,后来万斯同的侄子万言,又参加了《明史》的编撰工作,专门负责写明崇祯长编。好多当时重臣的后人,纷纷入京贿赂他,求他美化其先祖,以减轻其先人的罪责,万言当即严词拒绝说:“史家之笔金不换,你们不知道我的为人,难道不知道我叔叔的为人吗?”来贿赂的人都羞愧而退。
正是有了这样的气节和操守,万斯同编著的《明史》在廿四史中,被看成除了“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外最好的史著。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网络配图
尽管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万斯同的500卷本《明史稿》,被删改编辑成332卷的《明史》,虽然没有属万斯同的名字,可是历史是公正的,大家仍然记住了这位布衣入馆的一代史家万斯同,对此最有贡献,更记住了万斯同坚守“记者”职业操守的高尚情怀,成为千古的楷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
古代那些秉笔直书的史官,称为太史。春秋战国时期,就由他们来负责记录帝王的日常事务及朝廷的大事,董狐、太史伯等为代表的好多太史,为了真实记录当朝的史料,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