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宋奇才苏轼参加科举考试的奇闻趣事!

时间: 浏览:加载中...

  苏轼这个人,除了仕途不顺,常遭人暗算外,可以说是一个天下少有的奇才。喜欢诗的都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此身在山中。”;喜欢词的人都知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喜欢书法的都知道“苏黄米蔡”以苏为首;喜欢美术的都知道“成竹在胸”的典故;吃货们都知道“东坡肉”的美妙;浪漫的都知道东坡也有风流时;就连科举考试这么严肃的事,他都敢耍把戏。难怪恨不得将他整死的政敌,都不得不承认,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才。

苏轼

网络配图

  可是这个奇才却先后两次在科考时作弊,先说兄弟二人在四川乡试时是如何作弊的。乡试的时候,苏轼和苏辙被安排在对角的两个座位上,苏轼接题一看,傻眼了。考题出自哪部书,完全记不起来了。那时的科考,如果不知道考题的出处,别想写出半个字来,可不像如今有什么选择题、填空题。钭对面的苏辙见他哥哥抓耳挠腮,很想帮他一把,可监考人的眼睛鼓得比牛眼还大,作弊不容易呀!到底是苏家兄弟,弟弟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只见苏辙不慌不忙拿起笔管子,好像看笔似的,轻轻地吹了几下,苏轼何等聪明,只一看眼,便喜出望外,于是奋笔疾书,即时交卷,并得了高分。您能猜出这个弊是怎么做的吗?原来,苏辙吹笔管子,是在告诉他哥哥,考题出自《管子》的注文,笔管子不就是“管子”嘛(见北宋蔡绦《铁围山丛谈》)!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直至苏轼前来谒谢主考,欧阳修方问及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不禁对苏轼的豪迈、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就连宋仁宗初读苏轼、苏辙的制策论,回宫后也喜不自禁地说:“朕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苏轼

网络配图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已经做了小官的苏轼兄弟又参加了制科考试(一种由皇帝亲自出题的特殊考试制度),这回轮到哥哥帮弟弟的忙了。此次考题有一道是:《礼义信足以成德论》,该苏辙弄不清出处了。哥哥连忙想辙,只见苏轼假装发怒,朝监考官吏索要砚台,边拍桌子,边小声骂道:“小人哉!小人哉!”苏辙一听,马上明白此题出自《论语》的“樊迟学稼”注。这是孔子骂樊迟的一句话:“小人哉,樊须也!”结果,兄弟二人又双双高中。

  奇才苏轼,不仅科考时对考官的提问应答如流,这两兄弟就连这么严肃的科举考试,作弊都作得那么高明,能不令人眼红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野史秘闻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