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堂全集》清代大文学家、诗人尤侗所著,著作介绍
《西堂全集》,清代大文学家、诗人尤侗所著,共六十七卷,现存最早刊本是康熙年间的本子,比较易得的是嘉庆年间浙江桐乡金氏文瑞楼刊本。 尤侗一生著述极丰,数量..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陶渊明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大诗人,他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后,八十多天就弃官而去,归隐田园,开始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后人都说陶渊明是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推崇备至。然而,仔细分析陶渊明的经历,就会发现他归隐田园根本不是因为淡泊名利,而是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后的无奈选择!
陶渊明是东晋初年可以与王导、郗鉴并列的权臣陶侃后代,虽然家世已经没落,但凭借祖宗余威,陶渊明还是年纪轻轻就出仕做官了。宋书里说陶渊明“弱年薄官”,意思就是刚刚弱冠,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做官了。陶渊明当时在江陵任职,而此时占据荆州的正是东晋末年的权臣桓玄。桓玄是东晋门阀的最后一个代表,他利用父亲桓温经营荆州数十年的资本,在击败殷仲堪、杨佺期之后,持节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为荆州刺史,是炙手可热的权臣。可见这个时候的陶渊明,是热衷于做官的,而且作为权臣桓玄的幕僚,自然也有政治上的野心。
桓玄不久就东下废掉了东晋皇帝,自己称帝。但桓玄又被以北府军为根基的寒门刘裕等人消灭。此时的陶渊明也投入了刘裕麾下,当时刘裕是镇军将军,陶渊明是他的参军。后来又转入刘裕心腹建威将军刘静宣的幕府,并最终辞官隐居,不再出仕。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此期间的陶渊明,从他是诗歌里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对未来从满了野心,希冀自己能大展宏图,成就一方事业,在他的诗里有这样几句话: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可以看出陶渊明虽然“四十无闻”,四十岁了还没有名声,但是这不足为据,扬名天下的
也就是陶渊明出仕刘裕的时候,有着相当的雄心,刘裕是当世英雄,功勋盖世,镇压孙恩起义、平定桓玄之乱,复辟东晋,确实担得起“气吞万里如虎”的评价。陶渊明此时也志得意满,对为了充满了憧憬。但是他的雄心在次年就灰飞烟灭,并决定从此隐居。这又是为什么呢?
对此,通常的解释就是陶渊明发现了刘裕想要篡位的野心。然而,虽然最后刘裕确实篡位了,但不代表此时刚刚战胜桓玄的刘裕就想要篡位。因为刘裕出身寒门,在东晋门阀士族的时代,这样的出身能居于高位就已经少有的情况了。今天我们知道刘裕终结了门阀的时代,实现了寒门建立皇权的创举,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无异于天方夜谭。就算刘裕真的要篡位,也是有魏晋时代一系列的标准流程:拜相、封王、加九锡,但就陶渊明在刘裕手下那几个月时间,刘裕甚至连控制朝政大权的录尚书事还没有,所以说陶渊明看出了刘裕想要篡位的野心,其实并不现实。
那么陶渊明最后选择归隐的原因是什么呢?
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这里说的其实是很明白了,陶渊明曾祖陶侃是东晋名臣,位高权重,但随着刘裕逐渐坐大,权势日盛,陶渊明发现自己始终游离于刘裕的权力核心之外,没有丝毫跻身权力中枢的机会,这让陶渊明心灰意冷,郁郁不得志之后才决定归隐田园。实际上,刘裕作为北府军核心,他的用人始终是与他一起举兵的次等士族北府兵将,如刘毅、诸葛长民、孟昹之、檀道济等人,虽然这批人都是刘裕集团的核心,但也不可避免的会排斥其他阶级的成员,比如高门士族,也比如其他低级士族如陶渊明。陶渊明就是意识到了这点,知道了自己在刘裕手下永远也没有被重用的机会,所以最终再次辞官。
也就是说,陶渊明归隐田园,并不是由于他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是在晋宋换代之际,经过长期反复的出仕于归隐之间的抉择,先后为桓玄、刘裕刘敬宣卖命,当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实现抱负后,才最终选择了隐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堂全集》,清代大文学家、诗人尤侗所著,共六十七卷,现存最早刊本是康熙年间的本子,比较易得的是嘉庆年间浙江桐乡金氏文瑞楼刊本。 尤侗一生著述极丰,数量..
古代诗文中,有很多因妙用一字而倍受后人称赞的事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等等。但很少听说缺出来一个..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陶渊明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大诗人,他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后,八十多天就弃官而去,归隐..
历史上的“四大”常识!最全的“四大”文学知识罗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隐娘总结了一些“四大”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