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强大的齐国为何没有灭掉鲁国?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强大的齐国为何没有灭掉鲁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岱宗夫如何?齐鲁..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强大的齐国为何没有灭掉鲁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这篇《望岳》中的齐鲁,意指现今山东半岛,又称齐鲁大地。“齐鲁”一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两国,后来齐鲁两地文化也逐步融合为一体,成为一个统一的“齐鲁”文化圈。
然而作为同属一域的两个国家,身处争霸乱世之中,为什么灭亡鲁国的却是楚国而非数次称霸的老邻居齐国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阶段聊起。
春秋初期的鲁国并不弱
春秋初年,列国延续了西周时期以战车评判诸侯国实力的标准,齐、鲁皆属于千乘之国。当时鲁国在纪国的牵线下,于鲁隐公二年解决了同邻国莒国之间的矛盾,三国在莒国举行了会盟,史称“鲁莒会盟”。就在鲁莒会盟后的第二年,春秋早期霸主郑庄公与齐国齐僖公会盟,并由郑庄公引荐齐僖公朝见了周天子,齐僖公在这次朝见中提出了尊王主张。齐、鲁两国在春秋早期分别展开联盟邦交,双方实力相差并不大,齐国自然也不可能吞并鲁国。
鲁国的军队实力,在春秋早期发生的曹刿论战(长勺之战,对手还是齐桓公时期的鲍叔牙)的故事中得到了体现。但更为特别的地方在于,鲁国还是当时周朝天命观体系的中心之一。作为周公旦的后嗣,鲁国是周朝姬姓诸侯中地位最高的国家,并且能够享有周天子御赐的天子仪仗,受准天子待遇,直接祭祀周公。当时鲁国的曲阜是周礼法典的重要圣地,文化地位不容小觑。
齐桓公称霸和尊王攘夷
自郑庄公之后,东周列国争霸愈发激烈,齐桓公在管仲的帮助下进行国政改革,国力迅速崛起。然而此时的齐桓公延续的是由齐僖公定下的国策,他称霸的口号是“尊王攘夷”,此时周公封地的鲁国,作为周礼象征之一,自然不在齐国的征伐范围之内。南方的楚国和北方的山戎才是齐国攘夷的重点。
齐桓公称霸期间,先后举行了16次诸侯会盟,其中鲁国参加的有11次之多,可见此时的鲁国是齐国霸权的坚定拥护者。正因如此,春秋时期齐国势力最大之时,不论从法理上还是外交上,都不能对鲁国下手。
优秀的邦交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变动的年代,被学界部分学者阐述为“周秦之变”。作为变革之中的鲁国,向来以守旧迂腐著称于世,但在邦交层面却表现出极强的灵活性。早在春秋初期的鲁莒会盟中,鲁国国君便能亲自屈身千万存在边界纠纷的莒国参加会盟。而在齐桓公去世之后,此后几任齐国国君都想吞并鲁国的时候,晋国崛起了。晋国自从晋文公之后,在中原维持霸主地位百余年,中间仅被楚庄王(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那位)北上问鼎中原,打断过一次。晋国崛起之后,鲁国继续延续事大原则,寻求霸主晋国的庇护。从春秋中期到后期,一旦齐国入侵鲁国、晋国就入侵齐国。不同于齐桓公在东方一隅称霸的格局,晋国的霸主地位是全方位的,故而此后鲁国就依靠着晋国的庇护,维持到了春秋末年。
春秋后期,晋国内部六卿势力相互倾轧,国力大损。而齐国在齐景公之后,田氏崛起且掌握了齐国大部分军政权力,又一次伺机伐鲁。正当此时,孔子的弟子子贡代表母国出使列国,通过一番连环计策崭露头角,维护了鲁国周全。子贡首先来到齐军大营见到齐相田恒(又称陈恒)说服其放弃伐鲁,转而通过伐吴,削弱齐国内部反田势力。继而子贡又来到吴国游说吴王夫差,说服其亲率精兵北伐齐国,并愿意让越国一同北上,以解吴国后顾之忧。当夫差同意之后,子贡辞别吴王来到越国之后,然而在说服越王勾践出兵助吴北伐之后,却又返回吴国劝谏夫差将勾践留下,以做日后牵制吴国之用。由于预料到吴军大胜之后将会称霸中原,于是又前往晋国提醒晋定公早做安排。最终齐军战败求和,吴王夫差主张齐鲁两国盟好,以鲁国牵制齐国。最终鲁国未发一兵一卒,危局消弭。
卓越的地缘优势
战国初年,鲁国周围有齐、越、魏等强国,但却并不能算作是四战之地。鲁中南丘陵山地将齐、鲁两国分隔开来,导致齐国如若入侵鲁国,最好的路线就是从泰山之东的莱芜山口进发,长勺之战时的齐国鲍叔牙军队就是走的这条路线,结果大败而归。这就导致齐国虽然是距离鲁国最近的强国,却也是战场条件最差的诸侯国。
自魏文候招贤纳士,推动李悝变法,支持吴起兵制改革建立魏武卒之后,开启了魏国百年霸业。此时的齐国经过了田氏代齐,前期政局不稳、后期则直面魏国威胁,无力挑起与鲁国的争端。直至战国中期,齐威王、齐宣王时期,齐国的国力再度增强,而魏国经历了马陵、桂陵之战后,元气大伤。然而此时的战国格局演变为了秦、齐、楚三强并列,蚕食韩魏的形势了。鲁国并不在齐国的首要战略打击范围之内,相对广袤的魏韩和富庶的宋国成为齐国更为看重的目标。正是此时,发生了“五国相王”事件,其中中山国称王导致齐国极大不满,此时中原合纵连横频繁,也因此限制了齐国对鲁国的想法。
秦国强大加速鲁国灭亡
战国中后期,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迅速强大起来,这引发了两个严重后果。一方面,是为了对抗伺机东出函谷的虎狼秦国,中原诸侯在公孙衍的策动下,发起了“五国相王”的合纵策略。五国相王严重打击了周王室的礼法权威,也促使鲁国丧失了奉周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则是,秦国强大之后,不断对韩魏和楚国发起蚕食策略,先后通过丹阳之战、蓝田之战等将楚国从地理第二阶梯(即东亚大陆海拔三级阶梯)排挤出去,并南下巴蜀取得了长江上游的优势。最终楚国被迫战略逃避,东进吞并了越国之后又挥师北上,不断染指淮泗一带。
楚国的东进不仅给鲁国造成了极大的战略压力,同样威胁到齐国的边境安全。战国后期齐国曾先后攻占燕国和宋国,却均未能长久守卫。齐湣王伐宋之后,更遭到伺机复仇的燕国携五国联军灭齐,导致齐国元气大伤。此后齐国甚至需要在南方与楚交界之处修筑长城,更不会主动入侵作为天然屏障的鲁国了。然而鲁国面对齐国的防御地形,对于南侧的楚国来说并不存在,最终被急切寻求恢复实力的楚国消灭,也是势在必行之事了。
综上所述,鲁国之所以没被毗邻的齐国覆灭,却在战国后期被秦国的手下败将楚国灭亡,是有道理的。鲁国自春秋初期之后,和其他强国之间的军事实力的差距越来越远。原本存在的政治优势、地缘外交优势和地理优势,随着战国后期列国争霸的日趋激烈,均逐渐丧失了。最终被楚国灭亡也仅仅是因为此时鲁国周边以楚最强,不然也会被其他强国吞并。
作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鲁国凭借各种先天优势,在春秋战国的修罗场留存了数百年之久,实属不易。然而打铁还需自身强,身处乱世之中还是需要依靠自身的硬实力,才能长治久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强大的齐国为何没有灭掉鲁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岱宗夫如何?齐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