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饮食 保安族最喜欢什么食物
保安人的主食偏重于面制品,经常食用馒头、花卷、煎饼、包子、汤面条、臊子面、馓子、凉面、浆水面、炒肉面、捏面筋、搅团等。小麦面做的面条多种多样,有面片、拽面..
保安族实行土葬、速葬。
土葬,坟墓均为南北向,宽三尺、长六尺、深七尺左右,在坟底的两壁挖一名叫“拉海堤”的偏洞,用以安放尸体(亦称麦体)。洞口高二尺、深三尺、长六尺五寸。在坟底的北壁做一土枕,尸体面朝西,头朝西北,脚向东南,以示永向麦加天房。
速葬,为使亡人早日“入土为安”,一般习惯是人无常(死亡)的第二天就埋葬,最晚不得超过三天。如果亡人的亲属都在本村、本地,常是早上无常,下午就埋葬。为了实行速葬,伊斯兰教还规定人在哪里无常,就在哪里安葬,绝不要把尸体从遥远的他乡运回家乡安葬。
保安族的葬礼,按伊斯兰教规举行。到清真寺行殡礼,即请阿訇站“则那孜”,阿訇站在最前面,满拉站在中间,众人站在后边。边訇带领众人,虔诚地念祈祷词,代亡人拜主、祈祷,让亡人脱尘归主。礼毕,由亲友、邻里将尸体抬往墓地安葬。本村人及邻里都主动送葬,或轮流抬亡人到墓地,认为这是一种善行。
殡葬时,亡者家属不穿孝服,不用任何物品作陪葬。到了墓地,先把亡人抬到墓西边,由四个人将盖在亡人身上的单子从四角撑起,遮住太阳,然后抬尸下墓。尸体下到墓坑后,解开大袒的两头扎线,慢慢移进墓坑西边的“拉海堤”(偏洞),头北足南面朝西作侧睡状。之后,即用土坯将“拉海堤”的门堵起来,阿訇开始念《古兰经》的有关章节,送葬的人们跪坐旁听,念毕,大家一起“接都哇”,以示替亡人祈祷。
“都哇”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祈祷”。由阿訇带领举双手向真主祈祷,然后把手往脸上放一下,称为“接都哇”。穆斯林作礼拜后也“接都哇”。此时,亡人的儿子向墓坑掬土,众人填墓坑,垒墓塚,亡者家属向人们散“海地耶”(钱或物,数量不定),至此葬礼结束。
之后,将亡人的衣物分送给阿訇、亲友和家境贫困的人,或遵遗嘱送人,一般不留在家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保安人的主食偏重于面制品,经常食用馒头、花卷、煎饼、包子、汤面条、臊子面、馓子、凉面、浆水面、炒肉面、捏面筋、搅团等。小麦面做的面条多种多样,有面片、拽面..
圣纪节 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举行,相传穆罕默德的出生和去世都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节日..
保安族腰刀响誉海内外。保安族有着悠久的制刀历史,保安腰刀选材精细、外型美观、锋利耐用、制作技术高超,在甘肃、青海各民族中享有盛名。据说,保安族的制刀手工业..
据说,清朝咸丰时期,保安族辗转迁徙,途经青海循化地区时,从塔撒坡修制土枪的工匠到处学到打铁技术。当时制作的腰刀只为实用,如屠宰牛羊等,做工粗糙。迁居至大河..
庄子伟大,常以寓言说清楚一些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哲学,让每一个时代的人都能深受启迪,从而找到自己的地头。无论是齐桓公轮扁的振聋发聩还是梓庆木匠的真实常态,都..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居住,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
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是保安人的重要交际工具,但大部分保安人也懂得当地的汉语。保安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一语族的东乡语、土族语、东部..
聚居于大河家镇甘河滩、梅坡村、大墩村及刘集乡高李村的保安族人民擅长制刀,所产刀具锋利无比,构造精巧、式样考究,工艺独成一体,称“保安腰刀”,它与藏刀、蒙古..
保安族的民歌大多采用汉语演唱,分花儿与宴席曲两大类。在花儿中,保安族有自己特有的曲调“保安令”,它是在对回族、汉族花儿改造的基础上,吸收蒙古族、藏族民歌的..
传说一 保安腰刀是 保安族人民所特有的一种民族工艺品,习惯挂在腰间, 就称其保安腰刀了。 据说在 成吉思汗占领各国的时候,曾在 兵器上大大的占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