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建筑 历经风雨的撒拉族古篱笆楼
循化县清水乡孟达村村民马穆罕默今年30岁,已经历了三百多年风雨的古篱笆楼是他们全家人的居住之所。 据马穆罕默介绍,原先他家里的古篱笆楼是三合院式的,东、..
牛羊头蹄是撒拉族人普遍爱的一种肉食。宰罢牛羊后,砍去犄角,用烧红的铁铲把牛羊头上各部位的手燎尽,再用碱面水洗净。用刀从牛羊头的嘴角处沿牙骨割到耳后根,劈成两半,放时锅里,烧开后加放小麦同煮。调料只用当地产的花椒和青盐。当煮到肉皮脱落时即可食用。早餐时,主妇把肉捞到案上,一块一块地取下,将每个部位分放到各人的碗里。牛羊蹄肉须每人一份,眼睛通常由老人吃,据说老人眼花,可以直到"吃啥补啥"的效果。吃完肉,每人还要喝一碗带汤的麦仁。
另外,宰牛羊的当天,撒拉人还将牛羊肠、肚等用碱水洗净,再将牛羊心肝等剁成肉末或肉泥,拌以面粉、葱花等,细心地塞进牛羊大肠里,用细线封口。另外,将豆面和白面拌匀调成面糊,由两人合作,灌入小肠内,封口,和大肠一起放进锅里,同时再放进几块胸叉肉一块儿煮。约10几分钟,大小肠即熟。为防止肠皮煮烂,火候要适中。煮熟后,即请来亲友,由主妇捞出放到盘子里,端到客房的炕桌上,每人准备一把刀,客人自己一节一节地割下吃,各人的小碗里盛有用蒜泥、辣酱和醋调成的佐料汁。 无论是牛鲜美的羊头肉,还是香甜的牛羊肠肚,热情的主人都要分送给左邻右舍几碗品尝。 麦仁饭是在丧葬礼仪中全村人集中食用的一种食物。安葬亡人后的第三天,在丧属家里支起专用大锅,左邻右舍的妇女们抬来泉水,装满大锅,本"孔木散"(宗族或家族)的小伙子们则上山打柴,准备烧火用。
三、五个妇女们则将小麦洗净,一点一点地放进村里的大石臼里捣烂,并吹去麦皮,倒进大锅,放少量蚕豆或豌豆,开始烧火,经过十几个小时,才能煮烂;尔后将肉丁、葱花等炒出来的"乔花得"倒进大锅,搅匀即成。
丧主还要宰一只羊,将羊肉煮熟后,切成约三个手指头大小的肉份子。一切准备好之后,下午三点左右,派十几个孩子到村里较高的地方向全村人呼叫来吃麦仁饭。村里人听到呼叫声,便自带碗筷去吃麦仁饭,吃毕,每人分得一块肉份子,带上一碗麦仁饭回家。男人及孩子们吃完后,才由妇女们吃。此后,丧属每周煮一次,家庭条件好的要煮5-7次,一般的也要煮2-3次。煮麦仁饭有原料(小麦、羊等)一般由丧主的亲属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循化县清水乡孟达村村民马穆罕默今年30岁,已经历了三百多年风雨的古篱笆楼是他们全家人的居住之所。 据马穆罕默介绍,原先他家里的古篱笆楼是三合院式的,东、..
在黄河上游的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黄河里的石头登堂入室,成为受人们喜爱的黄河石艺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这种用黄河里的石头作的画已注册“撒拉黄河石艺”(..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 ..
早在唐宋时期,“尕(因 ga上声)最”已作为回族教坊的宗教领导者或教法裁决人在我国回族聚居区出现,元时译作“哈的”,当时政府设立“回回哈的所”,以调解..
撒拉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绝大多数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邻近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乡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
牛羊头蹄是撒拉族人普遍爱的一种肉食。宰罢牛羊后,砍去犄角,用烧红的铁铲把牛羊头上各部位的手燎尽,再用碱面水洗净。用刀从牛羊头的嘴角处沿牙骨割到耳后根,劈成..
“阿格尼”“‘阿格尼’是由最亲的血缘关系组成的社会组织,‘阿格尼’是一个合成词,及突厥语种的‘阿改’(哥哥)和‘乃尼’(弟弟)两次复合而成,相当于汉语中的..
据撒拉族民间歌手韩占祥老人介绍,撒拉族社会基本的组织结构是(意为家庭),若干个又组成一个“阿格尼”(意为近亲组织)。若干个“阿格尼”又形成了一个“孔木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