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建筑 历经风雨的撒拉族古篱笆楼
循化县清水乡孟达村村民马穆罕默今年30岁,已经历了三百多年风雨的古篱笆楼是他们全家人的居住之所。 据马穆罕默介绍,原先他家里的古篱笆楼是三合院式的,东、..
撒拉族谚语既是撒拉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撒拉族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渗透到撒拉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指事广泛,充分体现和展示了撒拉族的民族个性和文化气质,极大地丰富了撒拉族语言和口头文学。在传授生产、生活经验,指导人们生活行为,鼓舞斗志,培养高尚道德情燥等方面,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条谚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事象,成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口头文学,常常被运用于人们的说笑言谈之中。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类:
(一)时政类。在阶级社会里,代表剥削阶级的第31卷韩建业:撒拉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事象本民族土司、头人、地主、官僚及官府衙门,利用手中的权力,残酷地压迫、剥削被压迫阶级,平民百姓与剥削阶级始终处于对立的地位,他们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于是,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状况,创作了许多批判和揭露官府的谚语,以示对统治阶级的愤懑抗议。如:“十日的雨,一日晴天就会晒干;十村穷人,一个富人能榨干”;“无论走到哪里,锅的耳朵都是四只”;“麻雀落田要吃粮,狐狸进家要偷鸡”等。其中第一条谚语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地主老财的痛恨和愤怒;第二条谚语从民众的角度看“天下乌鸦一般黑”,官府中没有好人;第三条谚语形容官府老财进家来,不是要钱就催粮,没粮他就抢,没钱他要命,搞得百姓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景。
(二)事理类。“谚语和俗语典范地表达劳动人民全部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历史经验。”(高尔基语)每条谚语以惊人的准确性,道出事物十分复杂的本质,颇具哲学意味。“河里淌的是好水手,崖里绊的是好猎手”,说明猎人虽身强力壮,箭法娴熟,他们经常出没于山梁石崖,但久而久之,凭自己有长期的打猎经验而粗心大意,放弃警惕,就难免会发生摔死山崖或被野兽咬伤甚会吃掉的意外(偶然)事故。基于这种认识,撒拉人经常提醒那些自以为是、办事不慎的人。
(三)修养类。这类谚语总结了许多学习和为人处世的经验。其中有教人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的,有教人谦虚谨慎、力戒骄傲的,也有鼓励人们要有志气、自强不息的。这类谚语虽然语句短,但道理却很深刻。如:“泉水越挖越清,知识越学越深”;“树大枝叶多,人多智慧广”;“傲慢惹人生气,苛求者招人发怒”;“不要忘了苦日子,不要烤干皮窝子”(不要好了疮疤忘了疼) ;“骑着牛找兔子”(可望而不可及) ,等等。
(四)社交类。撒拉族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个礼俗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来中十分崇尚仗义、忠实的行为,最忌讳两面三刀、花言巧语、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谚语说:“听话要听音,交人要交心”;“人前说人话,人后说鬼话”;“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人前头漫者里,人背后捣者哩”。这些谚语反映了撒拉族人民在交际过程中爱憎分明的立场,深刻表达了他们对交际往来的一种价值趋向。
(五)生产生活类。撒拉族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农业生产在他们的物质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因而在生产谚语中农谚占了绝大部分,其中包括有关节气的内容,观察天气的经验和知识,关于庄稼生长规律的内容,农活和栽培技术的内容,以及商业和手工业等方面的内容。生活谚语体现了对劳动的赞美与歌颂,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如:“东虹日头西虹雨”;“早烧有雨晚烧晴”;“水缸出汗必有雨,蚂蚁搬家水涟涟”;“春天的雨,缸里的油”(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这些谚语是撒拉族人民调节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经验总结。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许多谚语仍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仍然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六)家庭婚姻类。家庭是撒拉族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谚语中包括了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攀亲结友、迎宾送客、教育子女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反映了撒拉族人民在家庭、婚姻方面的传统观念和民风民俗。如:“家庭和睦,事必成功”(家合万事兴)强调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袖筒里的火袖筒里灭”;“头破在帽子里,胳膊断在袖子里”,说明在传统观念中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家丑不可外扬”,家里出了什么丑事,对外还要掩盖,内外有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反映了旧社会父母对女儿婚姻的态度———不再过问。从上可见,撒拉族民间文学,从多方面折射出了丰富多彩的撒拉族民俗事象和社会生活,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希望有更多的人进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循化县清水乡孟达村村民马穆罕默今年30岁,已经历了三百多年风雨的古篱笆楼是他们全家人的居住之所。 据马穆罕默介绍,原先他家里的古篱笆楼是三合院式的,东、..
在黄河上游的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黄河里的石头登堂入室,成为受人们喜爱的黄河石艺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这种用黄河里的石头作的画已注册“撒拉黄河石艺”(..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 ..
早在唐宋时期,“尕(因 ga上声)最”已作为回族教坊的宗教领导者或教法裁决人在我国回族聚居区出现,元时译作“哈的”,当时政府设立“回回哈的所”,以调解..
撒拉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绝大多数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邻近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乡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
牛羊头蹄是撒拉族人普遍爱的一种肉食。宰罢牛羊后,砍去犄角,用烧红的铁铲把牛羊头上各部位的手燎尽,再用碱面水洗净。用刀从牛羊头的嘴角处沿牙骨割到耳后根,劈成..
“阿格尼”“‘阿格尼’是由最亲的血缘关系组成的社会组织,‘阿格尼’是一个合成词,及突厥语种的‘阿改’(哥哥)和‘乃尼’(弟弟)两次复合而成,相当于汉语中的..
据撒拉族民间歌手韩占祥老人介绍,撒拉族社会基本的组织结构是(意为家庭),若干个又组成一个“阿格尼”(意为近亲组织)。若干个“阿格尼”又形成了一个“孔木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