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建筑 历经风雨的撒拉族古篱笆楼
循化县清水乡孟达村村民马穆罕默今年30岁,已经历了三百多年风雨的古篱笆楼是他们全家人的居住之所。 据马穆罕默介绍,原先他家里的古篱笆楼是三合院式的,东、..
撒拉族人的服饰和仪表无疑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
有时我们在街上看到头戴无沿小圆帽,身着白布褂、青坎肩,脸上蓄有一把胡子的男子和头戴盖头的妇女,这些人便是撒拉族;他(她)们的这种服饰和仪表都与伊斯兰教有关。
妇女戴盖头来源于《古兰经》。《古兰经》说:“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除非对她们的丈夫,或她们的父亲,或她们丈夫的父亲,或她们的儿子,或她们丈夫的儿子,或她们的兄弟,或她们兄弟的儿子,或她们姐妹的儿子,或她们的女仆,或她们的奴婢,或无性欲的男仆,或不懂妇女之事的儿童……”伊斯兰教把妇女的手和脸之外都视为羞体,所以妇女需要用盖头把头发、耳朵和脖子遮盖起来。盖头样式因民族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阿拉伯半岛的妇女一般用一块面纱从头顶垂到肩上,并用手拉住,撒拉族妇女一般先将头发绕头缠住,然后戴一顶类似护士戴的帽子,再把盖头套在帽子上,使整个耳朵和脖子都遮掩起来。盖头颜色因年龄大小而有所不同。一般少女戴绿色的;中青年妇女戴黑色的;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的。
但是,随着撒拉族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撒拉族与周围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经济文化的交往,她们的服饰也在起着变化。近来,有的撒拉族妇女不再戴盖头,而只戴黑边的白帽,还有的青年妇女开始穿国内最流行最时髦的服装。撒拉族男子一般夏天戴白色小圆帽,冬天戴黑色小圆帽。穆斯林们作礼拜时前额及鼻尖都要着地,戴无沿小帽方便。但不礼拜的人也戴这种帽子。
现今的撒拉人特别是青年人戴小圆帽的逐渐减少,戴国内汉族通常所戴的顶罩帽的渐多;也有不戴帽子的。撒拉族男子到一定年龄要留胡子。在撒拉族当中,谁要是有一把浓密乌黑的大胡子,就受到人们普遍的尊敬。在他们眼里,胡子的好坏往往成为一个男人是否清廉的标志。因此,一般男子都喜欢留胡子。同时,撒拉族男子也象其他穆斯林一样,行割礼,拔阴毛,剃胡须(留胡子),剪指甲,拔腋下汗毛。
上述这些习惯都来源于伊斯兰教。《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指出:“五件事属圣行,它们是割礼、拔阴毛、剃胡须、剪指甲和拔腋下汗毛”。“你们与异教徒所行相反,当留胡子而剃去胡须”。圣行,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所行的一切事,是穆斯林必须仿效的,因而撒拉族一般也行穆罕默德所行过的事。很明显,对信教者来说,这些都是处于对教规的遵循,而对不信教者来说,这些则是民族习惯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循化县清水乡孟达村村民马穆罕默今年30岁,已经历了三百多年风雨的古篱笆楼是他们全家人的居住之所。 据马穆罕默介绍,原先他家里的古篱笆楼是三合院式的,东、..
在黄河上游的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黄河里的石头登堂入室,成为受人们喜爱的黄河石艺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这种用黄河里的石头作的画已注册“撒拉黄河石艺”(..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 ..
早在唐宋时期,“尕(因 ga上声)最”已作为回族教坊的宗教领导者或教法裁决人在我国回族聚居区出现,元时译作“哈的”,当时政府设立“回回哈的所”,以调解..
撒拉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绝大多数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邻近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乡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
牛羊头蹄是撒拉族人普遍爱的一种肉食。宰罢牛羊后,砍去犄角,用烧红的铁铲把牛羊头上各部位的手燎尽,再用碱面水洗净。用刀从牛羊头的嘴角处沿牙骨割到耳后根,劈成..
“阿格尼”“‘阿格尼’是由最亲的血缘关系组成的社会组织,‘阿格尼’是一个合成词,及突厥语种的‘阿改’(哥哥)和‘乃尼’(弟弟)两次复合而成,相当于汉语中的..
据撒拉族民间歌手韩占祥老人介绍,撒拉族社会基本的组织结构是(意为家庭),若干个又组成一个“阿格尼”(意为近亲组织)。若干个“阿格尼”又形成了一个“孔木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