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权篡位的典例,朱棣凭借什么成功的?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朱棣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从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至今,中国历史上有数千次的农民起义或是王侯将相间的夺位之争。这些人物和事件都深刻的影响,甚至改写着后世的历史走向。

  而在明朝最初的几十年里,就有这么一位王爷,他本可以位极人臣,一生荣华富贵,做一个太平盛世的藩王。奈何皇帝刚上位就要实行“削藩”,先后削掉了周、湘、齐、代、岷等五个藩王。

  其中下场最好的是贬为庶人,收监入狱,最坏的是被逼全家几十口闭门自焚而死。可谓是令人心惊肉跳,闻”藩“色变了。此时惊恐万分的他即便装疯卖傻以求自保,却仍旧被皇帝猜忌,下一个就决定拿他来开刀。

  他不愿坐以待毙,被迫奋起反抗,历经三年多的艰难奋战,最终以弱胜强,谋反成功,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谋朝篡位成功的藩王,他就是明成祖朱棣。

  那么,在中国华夏文明纵横五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各朝各代谋反的藩王那么多,却为什么唯独只有朱棣能够成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朱棣自身高超的军事才能

  朱元璋一生共有26个儿子,其中大多数都是庸碌无为之辈,最有军事指挥才能的就是四子朱棣了,因此,在洪武九年(公元1377年),朱棣就藩于北平,镇守明朝北部边疆,此时的元廷虽已被灭,但蒙古人的势力依旧不小,时常劫掠边境百姓。

  朱棣到任后,先后两次大规模深入漠北,追杀北元的残余势力,在战争中练就了一身领兵打仗的好本领,同时也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威望。

image.png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他振臂高呼,发起“靖难之役”初期,能快速将北平周围,数万北方将士笼络在自己麾下的原因。

  以及后来,登上皇位之后,在身边没有合适的人选领兵北伐时,他在位的22年里先后御驾亲征,讨伐蒙古,还都打胜了,由此不难看出,朱棣就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将星,最夺目的军事统帅。

  建文帝性格软弱,决策失误

  “靖难之役”爆发之初,朱棣虽顶着燕王的封号公然对抗朝廷,但当时手下的将士实在少得可怜,不得已只得亲自挂帅,为鼓舞士气,冒着箭雨带头冲锋陷阵,多次被数倍于己的南军(朝廷的军队)所包围,却又能多次脱险,逃之夭夭,并非是朱棣运气好。

  而是建文帝朱允炆一再下旨,命令前方将士“毋使朕背负弑叔之名”(不要让我背负上杀害叔叔的千古罪名),南军将士带着这样的旨意去“围剿”朱棣,谁又敢伤害他分毫呢?就怕哪一天,他们叔侄二人重归于好,这时再来个秋后算账,那就冤死了!

  古往今来,藩王谋反的人不在少数,但像建文帝朱允炆这样下达如此“妇人之仁”的旨意来“平叛”的君王,还真没有第二个了。

  建文朝无良将可用,以致用人不当

  朱元璋在位的31年里,洪武朝(朱元璋的年号)在历经了“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等四大惊天大案之后,朝堂之上已经被血洗了一空,且诛连甚广,曾经的开国功勋们,都被以各种理由杀害殆尽,可谓是国中无能人,朝中无良将的地步了。

  等到建文帝接过皇帝宝座,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削藩”逼反朱棣之时,再放眼此时的朝堂,已经找不到一个能力挽狂澜的领兵大将了,这时的建文帝是非常无奈和绝望的。

image.png

  不得已,一筹莫展的他只得听信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任命官二代李景隆(其父李文忠是开国功臣,一代名将)为三军统帅,统兵50万进攻朱棣的北军。

  结果“虎父无犬子”这句话被打脸,李景隆大败,折损数十万大军,惊慌失措的逃回京城,其罪可诛,建文帝却不予追究,也是太过于仁慈软弱了。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北军将京城团团围住,此时建文帝再派李景隆与朱棣谈判,希望可以划江而治。

  朱棣于是私下贿赂李景隆,许以高官厚禄,密使他作为内应,结果,李景隆竟真的大开城门,放朱棣进城,建文帝悲愤交加,放火烧宫,自此下落不明。其用人不当,自尝苦果,令人唏嘘不已。

  朱棣运气好,关键时刻能把握战机,扭转战略格局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李景隆率领的50万大军与朱棣的北军在白河沟遭遇,双方随即摆开阵势,展开厮杀。由于南军人数众多,且准备充足,开战不久北军就处于劣势。

  为了挽救不利的北军,朱棣冒着箭矢和飞石,身先士卒,带头冲入敌阵,连斩南军数员大将,却也吸引来了更多的南军将士围攻,不一会儿就被敌军团团围住,朱棣三次换马,弓箭射完了,佩剑也砍折了,左冲右突,仍旧不得脱身。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其子朱高熙率数千精锐骑兵冲入敌阵,奋力死战才把朱棣救了出来。可此时朱棣虽然暂时安全了,但南军却越战越勇,北军将士惊慌失措,渐渐抵挡不住。

  为了鼓舞士气,朱棣再次冲入敌阵,正当他竭力死战,与南军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突然由北刮来阵阵大风,吹得南军将士真不开眼,还把李景隆的帅旗给吹断了,这在古人看来可是不祥之兆啊。

  就在南军将士被突如其来的“妖风”整得人心惶惶,不知所措的时候,朱棣趁机命令士兵借着风向用带火的箭矢射向南军,顿时,南军阵脚大乱,互相践踏,向后溃逃,北军趁势掩杀。眼见兵败如山倒,统帅李景隆再次上演他的逃跑绝技,抛弃大军,独自逃命。

  此战也成为了战略格局的转折点,自此,朱棣的北军由防御态势转为进攻态势。

  自身力量不足时,能运用手段,胁迫宁王借兵

  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被封为宁王,封地在大宁(今内蒙古的宁城县)为战略要地。他坐拥8万大军镇守边关,尤其是麾下的“朵颜三卫”(由投奔明朝的蒙古人组成的三个卫所的军队)更是一支精锐之师。

  建文元年,刚起兵不久的朱棣深感自己的实力不足,完全无法以北平府一地对抗全国,因此他很快盯上了离他最近的宁王。

  于是朱棣佯装兵败逃到大宁府,求朱权救助。朱权念及兄弟之情,仅放朱棣一人一骑入城,见到弟弟后,朱棣开始了他的表演,他握着朱权的手大哭起来,说自己完全是被齐泰,黄子澄(建文帝的宠臣)之流陷害,起兵纯属被逼无奈,只求自保而已,希望弟弟能够代他起草奏章向皇帝谢罪。

  影视剧照朱权  朱权表示答应,于是对他放松了警惕,朱棣在大宁府住了好几天,期间,他暗中勾结朱权的三卫部长及诸位高级将领,重金贿赂,个个许以高官厚禄,还密令自己的亲兵卫队埋伏于城门外,以为策应。

  待一切安排妥当后,朱棣即告辞离去,并骗朱权送自己出城,由于毫无戒心,所以只带了少量的随从出城相送,没想到突然被朱棣的卫队所挟持。

  为了降低朱权的抵触心理,也为了让他甘心为自己效力,朱棣许诺他——事成之后,平分天下!哼,这种鬼话朱权当然是不相信的,但迫于当时的不利形势,为了保命,只得勉强答应借兵,协助他谋反。于是,朱棣兵不血刃的得到了8万多精锐之师,大大增加了他的军事实力。

  所以说,朱棣之所以是历史上唯一能够谋朝篡位成功的藩王,正是在那个由他老爹朱元璋为皇太孙量身打造(老朱知道他的孙子不是那些功臣名将的对手,所以在临死前为他扫除障碍)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由于朱棣自身的才能以及这些外在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成就的。对此,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