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牛家族 名副其实的一门七进士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古龙的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里面,小李飞李寻欢不但风流倜傥,武功高强,而且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经考中过探花。不仅他自己是探花,他的父亲、爷爷都是探花。因此江湖上称他们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

  小说是虚构的。但是,在中国的北宋年间,还真有这样一个“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的家族。这个家族有一个成员你一定不陌生,那就是鼎鼎大名的大文豪苏轼苏老先生。

1.jpg

网络配图

  苏家不但世代书香门第,而且更是人才辈出。到了苏大先生这一辈,苏家以文章辞练闻达于天下。苏轼和苏洵、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其中父亲苏洵是嘉祐元年(1056年)的探花,苏轼和弟弟苏辙于次年,也就是嘉祐二年(1057年),同榜应试及第,苏轼位居进士乙科第二名,当上了榜眼。苏辙则是第三名。而七进士,除了苏轼父子三人之外,另外4人分别是: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 。他们都是苏轼的门生,号称“苏门四学士”。

  苏洵考上进士的时间仅仅比他的两个儿子早了一年。当时他已经45岁了。苏洵是那种典型的大器晚成型的人物。他年轻时候虽然生活在诗书礼仪的环境里,但是天资却很愚钝,读书的效率很低,总是记不住书上的内容。苏洵的父亲,也就是苏轼的爷爷,恨铁不成钢,打骂起不到一点作用,于是渐渐产生了放弃的心里。苏洵见无人管教他了,干脆也放弃了读书,终日嬉戏不已。天圣六年(1027年),家人希望通过成亲的方式唤醒他的责任感,于是给他安排了一门婚事。他迎娶了和他相同年纪的18岁的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可是结婚之后的苏洵已然终日游荡,不思进取。用其父亲的话说就是“不知有生死之悲”。结果他的父亲再也不管他了,任由他自谋生路。就这样,苏洵浑浑噩噩地渡过了几十年。

6895593959.jpg@100q.jpg

网络配图

  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苏洵27岁,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这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按照北宋的规矩母亲去世当由儿子为其写墓志铭。苏洵不学无术,墓志写的十分之拙劣,以至于遭到了很多同乡文人的嗤笑。苏洵难过地说道:“洵少年不学,从士君子游,而今二十有七,实已太晚。”他搬出自己以往写的文章,越看越觉得低劣,悲愤地感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文稿,一把火烧个干净。他取出四书经典、韩愈文来决心从头开始读,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苏洵由此发奋,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

  景佑四年(1037年),苏洵去京师礼部考取进士,名落孙山。景佑六年(1038年),举茂才异等不中,返回家中,继续闭门苦读。宝元三年(1040年),苏洵经过五六年的刻苦研读学问已成,在乡试中考中举人,被任命为阆州通判。从此开始有了官职。

146715422411846483.jpg

网络配图

  庆历七年到至和二年(1047年到1055年)间,苏洵做官之余,病没有忘记对苏轼和苏辙的教育。他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也知道学习必须从小抓起,丝毫不能耽误,所以对这兄弟二人的教育十分严格。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在京期间,他认识了保聪禅师,还写了一篇与保聪禅师谈论学问的赋,甚是文辞优美。

  嘉祐二年(1057年),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从此“三苏”的名声闻达于天下。苏洵的一篇《六国论》,流传千古。苏轼成为了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为宋朝的词风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篇章。苏辙官居宰相,留下了大量文采斐然的散文。三苏也同样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野史秘闻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