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面对太平军屡战屡败为什么会无一将领投降?原因是什么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大家好,说起清军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回顾历史,朝代的更迭总是伴随着战争,而和平的生活都是由无数先辈用鲜血堆砌而成,因此我们常用“断头将军”这一成语来形容战场上那些坚决抵抗宁死不降的将领们。这句话最早出现在《三国志·蜀书·张飞传》,三国时期益州将领严颜曰:“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

  历史上宁死不降的将领不计其数,如西楚霸王项羽,汉寿亭侯关云长,魏晋十六国平皇帝冉闵,征辽名将杨业等等,他们的气节与威名响彻华夏,即便在千年以后依旧被人们所崇拜。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清军在这样的统治下战斗力以及意志力并不强,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华夏大地狼烟四起,十余年不绝,清军屡战屡败,却也没有一个清军将领投降,这是为什么?
image.png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洪秀全召集数万群众在金田宣布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至此太平天国运动正式拉开帷幕。这场运动持续了十几年,双方死伤无数,以至于当时的中国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然而奇怪的是,就是这场战争,清朝竟然没有一个清军将领投降。在太平天国征战各地时期,战死的清军将领不计其数,据《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二》记载:“1853年,武昌城破,常大淳与妻子刘氏、儿子常集松、儿媳马氏、孙女常淑英等举家自杀殉国。”

  再比如清朝大将江忠源,吴文镕,提督双福,总兵王锦绣、学政、光禄寺卿冯培元,布政使梁星源,按察使瑞元,道员王寿同、林恩熙,知府明善、董振铎,同知周祖衔等等官员。他们大多数人战败后皆选择自杀,或宁死不降被太平天国士兵杀害。那么,造成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清朝史书不记载投降官员,是晚清的清军将领忠于国家选择宁死不降,还是另有隐情?其实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不是偶然的,也并非清军将领高义的气节。

image.png

  首先,清军与太平军信仰不同。《论语·卫灵公》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两个人之间的信念不同,那么他们很难成为朋友,但不是没有机会。如果两个人的信念彼此矛盾,那么他们一定不会成为朋友。清朝和太平天国就是如此。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而拜上帝教是从基督教的基础衍生过来的信仰组织。在当时的中国,显然是外来的东西。而清朝官员大多饱含诗书,接受了正统的儒家经义洗礼,以及在“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下,自然也就看不起太平军接收外来的信仰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天王洪秀全所到之处,时常擅杀知识分子,烧毁儒家经义。这在读书人眼中那就是侮辱至圣先师,清朝将领恨不得生啖其肉,又怎么会反过来投降呢。

  其次,清军看不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本质上还是一场农民起义运动,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农民,如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就是普通农民出身,另外天王洪秀全,翼王石达开,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这几个太平天国高级领导们,虽说都读过经史子集,家中有些钱财,但和真正的世族们对比就显得十分不入流。况且他们一直认为太平天国就是一时兴起,总会被朝廷消灭,如今投降了到时候清算自己,还是免不了一死,还不如死得有节气一些。

image.png

  其三,投降后待遇不同。清军将领好歹是正规军,领的是皇粮。比如某某总督,某某知府,某某布政司使,说出去那都是光宗耀祖的官职。反观太平天国,在当时就是一群叛党。再者说,太平天国为了彰显人人平等的原则,他们在《天朝田亩制度》中就记载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在清朝将领的眼里,自己出身高贵,怎么可能和泥腿子们混在一起,还要将钱财粮产分给他们,那就更不能忍了。

  最后,两方决裂不可调解。随着太平天国运动拉开帷幕之后,清朝廷对于这群叛党是恨之入骨,抓到一个叛军将领就直接凌迟处死,剜心割肉,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还杀俘屠城。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平天国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此一来,两方彻底决裂,谁都不敢投降。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清军将领战败之后选择了自杀,因为这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