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真的会用来行刑吗?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紫禁城的午门,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都知道,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代表着国家的威严。而作为天子所在地的正门,无论从规制还是规模上..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紫禁城的午门,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都知道,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代表着国家的威严。而作为天子所在地的正门,无论从规制还是规模上,都是极其讲究的。午门由两部分组成,墩台和城楼,墩台有五个券洞,城台正面可见三个门洞,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掖门,这就是所谓的“明三暗五”,所用材料都是城砖。
城楼上的正殿,采用了古代宫殿建筑的最高形制,面阔为九间,进深为五间,寓意为“九五之尊”,只能皇帝使用。在古时对数字很有说法,阳数一、三、五、七、九为尊,九最大,五居其中。
民间常说“推出午门斩首”,这么,这个严肃的地方真的会用来行刑吗?
虽说,皇帝手握生杀大权,不过,这种极刑还是会小心使用的。明代执行死刑的场所是西市,清朝是菜市口。当时,午门是王朝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
现在买张门票,可以在故宫里到处瞧瞧,放在以前,从哪个门进哪个门出都是有规矩的。而午门中间的门,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平时只能是皇帝通过。左边的门是官员的通道,右边的门是宗室王公的通道。两侧的掖门只服务于朝会时间,在上朝时间内官员们则从此处进入。除了皇帝,还有大婚时皇后的喜轿及殿试前三名者,都可以从午门的中门通过。
由此可见,午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皇权的象征。既然是这样,皇帝就会借午门来时刻彰显自己的权力。
比如:廷仗。这种惩罚大臣的方法,不是自古就有,明朝成化年间才有。也就是那位宠爱万贵妃的明宪宗想出了这么一招,把不听话的大臣带到午门外,用板子好好的教训教训。
然而,明朝的大臣还是很有想法的,虽被人打了屁股,却不觉得丢脸。甚至,觉得很是荣幸,会拼死力谏,导致有大臣在午门外被活活打死。其实,这种事情传到民间就和斩首没什么区别了。
打板子的地方在午门中门的东侧,施刑时由上百名军士轮流执行,每人打五下。所以,从这制度的设立上来看,当时的皇帝是多么想好好的教训一下他的大臣。
不过,在打的过程中也分“轻重”,如果是“用心打”,那很有可能是当场毙命。即使是“着实打”,也得养伤至少半年,没准还落得个终身残疾。
根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由于“大礼仪事件”,群臣悖逆圣意。
以至于,嘉靖皇帝一次性将134名大小官员,统统拖到午门外扒掉裤子打板子,顿时惨声贯彻云霄,行刑现场血肉横飞。最终,有16人当场命毙于“廷杖”之下。可见,打板子的事出现在明朝中期,并且,此地更多的时候则是皇帝向天下宣告皇恩浩荡的场所。
古时有个“献俘礼”,仪式规模相当宏大,意义也很重要。尤其是国家发生重大战争之时,自家军队凯旋而归,这种仪式就会彰显君主的统治有方。这时,皇帝会登上午门的城楼,接受“献俘礼”。明、清两代,仪式场所都在皇宫的正南门。
此时,从午门到天安门外都会布满皇帝的仪仗,皇帝身着龙袍登上午门后钟声长鸣,乐声奏响。而刑部和礼部的官员们,就会将敌方的俘囚送至午门,让他们匍匐于地面。之后,听皇帝很是威严地开口:“拿下”。先是皇帝身边的两位勋臣高声接传,后是四位大臣接传,再是八人、十六人,最后是三百六十名将军齐声高喊“拿下”二字。随后,只听得声音威震云霄,足以展示朝廷的声威了。
一般情况下,皇帝会交代俘囚由刑部处置,有时皇帝心情好,一声“赦”,等于直接给了这些俘囚一条生路。而皇帝这么做的用意,自然也是为了展示自家王朝的“德胜”。明、清两朝比较起来,明朝更注重的是仪式规模,到了清朝,清朝的三位著名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都在午门举行过受俘礼,乾隆最多,4次,并且,还写过一首《御午门受俘馘》诗:
函首霍占来月竁,倾心素坦款天阊。
理官淑问宁须试,骠骑穷追实可臧。
西海永清武大定,午门三御典昭详。
从今更愿天斯事,休养吾民共乐康。
除此之外,明、清时还有皇帝在午门处理过官场案件。
明成化年间,发生了一件官员受贿案,皇帝就在此办公。康熙年间的陈汝弼受贿案,也是在此地办案。在当时,这些案件的影响面较广,各方意见不同及审案时间较长,所以,就由皇帝快速定夺。
再回到“午门斩首”这个话题。
在古时,倒是有个“推出辕门斩首”。辕门是军营的大门或者官署的大门,自然和午门无法相比。古时打仗时,在外的主帅拥有处置权,不听话的将士会被立刻执行斩刑。当年,马谡不听安排,非得跑到山上,害得诸葛军师的部署付之东流,能不处理他吗?于是,就有了推出辕门斩首。
其实,作为帝王进出的午门,只会代表皇帝的威严,怎会让囚犯的脏血污了它?如果午门的威仪真的是用来杀头,恐怕宫城内的皇帝将夜不能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紫禁城的午门,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都知道,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代表着国家的威严。而作为天子所在地的正门,无论从规制还是规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