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事关重大 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刘备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和夷陵之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曹丕篡汉建立魏朝之后,为了名正言顺的匡扶汉室,重建汉室江山,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在登基之后,刘备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不顾臣下的反对,发起了对东吴的讨伐。在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后,在此后关键性的夷陵之战中,刘备遭到了惨败。他被东吴的陆逊以火攻打败,使得手下的军队和携带的军事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也因此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将蜀汉政权托付给了诸葛亮。

image.png

  我们对诸葛亮的智慧都十分佩服,可是诸葛亮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让我们很诧异。至于说诸葛亮对这场战役的态度,从他在事后的一句话里就可以看出来。史书记载诸葛亮说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刘备发动伐吴的反对态度。作为新建立的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的意见是很有分量的。可是他却对这次行动一言不发,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诸葛亮所处的环境让他有口难言。

  诸葛一生唯谨慎,他作为刘备手下的文臣之首,自然说话做事更为谨慎小心。他对整个蜀汉政权的事务了如指掌,这中间自然也包括刘备的思想动态。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在采取重大的决策前,都要和诸葛亮进行探讨。这一次伐吴,刘备也不会例外。我们在史料中找不到诸葛亮在公开场合发表对伐吴的意见,那只能说明,刘备和诸葛亮的沟通是在私下里进行的,而且诸葛亮的意见是否定的。

image.png

  作为一朝的丞相,诸葛亮的意见十分重要,而且在朝廷里,会起着风向标的作用。那么,诸葛亮对于这一次伐吴抱有反对意见,与刘备的意见不统一,他也不能在公开场合表露出来。否则会引起朝廷的动荡,扰乱刚刚建立的蜀汉的民心。因此,做事谨慎的诸葛亮,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意见保留起来,希望能够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规劝刘备。

  而且,由于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任职,深受孙权的信任重用,这使得诸葛亮的处境十分尴尬。如果公开发表对伐吴一事的意见,无论是否同意伐吴,诸葛亮都是有口难言。再加上诸葛亮的本意是反对伐吴的,这样就会给他人以口实,拿他的哥哥做文章。因此,诸葛亮干脆不公开发表意见。

image.png

  最后的原因是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中,荆州派的领袖,他更是无法发表意见。蜀汉政权是刘备率领荆州的兵力征服益州后建立的。在蜀汉政权中,荆州派的人士占了主导地位。这其中诸葛亮就是荆州派人士的领袖,在他使用的人员中,也是重用荆州派的人士。可是,由于东吴的背信弃义,撕毁盟约,袭占了荆州,这些荆州人士都失去了家乡。

  出于对东吴的仇恨,这些荆州派的人们,大部分都是支持刘备讨伐东吴的。而作为他们信赖的领袖,诸葛亮不能表达出和他们意见不同的态度。这也是诸葛亮无法在公开的场合发表自己意见的原因。

image.png

  刘备很清楚诸葛亮的态度,也明白诸葛亮所处的环境。他明白诸葛亮在公开的场合,不愿意违心地发表对伐吴的赞成意见,也不能发表对伐吴的反对意见,因此,诸葛亮采取沉默的态度。刘备对此十分明了,所以也不在公开的场合让诸葛亮表态。诸葛亮就这样,以无言的姿态表明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二、诸葛亮派赵云、黄权、秦宓等人劝谏了刘备。

  诸葛亮虽然由于处境尴尬,没办法在公开场合来劝阻刘备,但是他还是想尽了办法来阻止刘备。那就是在他的默许下,让一些刘备信任的人来劝谏刘备。这些人中,就包括刘备信任的赵云、黄权和秦宓等人。

image.png

  当时赵云就公开地对刘备发表意见,说是国贼是曹丕,不是孙权,如果打败了曹丕,孙权自然会降服。应该现在趁着曹操刚死,曹丕篡位的有利时机,出兵北伐秦川,不应该先去伐吴。如果和东吴交战,会陷入不利的持久战的境地。

  黄权也向刘备进谏,说东吴的将士彪悍善战,而且蜀汉位于长江上游,水军顺流而下作战,易进难退,如果作战失利就很难退回。因此,黄权要求如果刘备执意要伐吴的话,自己愿意担任前锋作战,刘备作为后援谨慎出战。

image.png

  秦宓是益州的学士,他当时担任从事祭酒的职务。他也向刘备进谏,说是天时不利,如果出兵伐吴不会成功。这惹怒了刘备,将他下狱监禁起来。

  我们看以上的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很尊崇诸葛亮。赵云在荆州时就与诸葛亮交好,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后来两人一起发动了对曹魏的第一次北伐,赵云领军分兵作战,成为诸葛亮少有的独立作战的将领。而黄权和诸葛亮意气相投,在投降曹魏后,司马懿给诸葛亮写的信件中还提到黄权对诸葛亮的崇拜。只有秦宓在战后,诸葛亮一上台就委以重用,他和诸葛亮的关系更是可见一斑。

image.png

  赵云是刘备的故旧,黄权的刘备信任的谋士,秦宓的益州的学士,他们从天下大势,到作战方略,乃至天时地利等方面,都向刘备进行了劝谏。这样就造成了从各个派别、阶层和形势上,对刘备伐吴反对的气氛。刘备心里知道这些都和诸葛亮有关,但是他已经定下了伐吴的决策,不再采纳这些反对意见。直到将秦宓关押,才将这个反对的浪潮压制下去。

  三、诸葛亮对刘备伐吴有信心。

  我们看诸葛亮对法正的那句评价,说法正要是还活着,就能够不让刘备伐吴。就算是伐吴,也不会打得大败。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于刘备伐吴的反对态度,主要是从战略方面着眼的,对于战役方面,诸葛亮并不是很担心。这也是诸葛亮保留意见,不出面极力反对的原因。

image.png

  因为在三国时期,曹魏的实力最强,蜀汉和东吴两家联合抗魏,才是两国战略上唯一的出路。因此,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就明确地指出,对于东吴只能作为外援,而不能作为敌人。可是如果刘备伐吴的话,就完全破坏了这个战略。蜀汉和东吴自相残杀,曹魏在旁坐山观虎斗。武力蜀汉和东吴谁获得胜利,都是两败俱伤,实力遭到损害。这样,蜀汉、东吴和曹魏的实力差距越拉越大,最后只能被曹魏消灭。

  诸葛亮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极力反对刘备伐吴。但是,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反倒不担心。在赵云和黄权的谏言中,他们一个是说讨伐对象的选择,一个是出于对刘备安全的关心。他们都对伐吴的胜利没有多大的怀疑。即便是战后,诸葛亮还依然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刘备身边没有法正那样的足智多谋的人出谋划策,否则也不会打这样的大败仗。

image.png

  诸葛亮对刘备伐吴保有信心,主要是因为从战场形势、将领、军队等方面进行对比,刘备都占有上风。从战场形势上,蜀汉伐吴地处长江上游,水军可以利用长江顺流而下。蜀汉的陆军主要是由山地步兵组成,在崇山峻岭之间作战如鱼得水。在将领方面,东吴的大将吕蒙已死,剩下的这些将领,刘备对他们都十分了解,在能力方面和刘备相差甚远。因此,如果刘备发动伐吴之战,取胜的把握很大。

  事实也是如此,在开战初期,吴军根本就不是蜀军的对手。蜀军将吴军打得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可是刘备却漏算了陆逊这个对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将领,稳定了战线,和刘备长期对峙后,采取火攻打败了刘备。这个结果是完全出乎刘备和诸葛亮等人的意料之外的。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才会感慨法正的英年早逝,如果法正不死,陆逊不死那么容易打败刘备的。刘备在战败后,也不服气地说,我败给陆逊,是因为上天的安排。

image.png

  正是因为对刘备伐吴有信心,诸葛亮才没有极力去劝阻刘备。他放心地在成都坐镇,为下一步刘备胜利后做准备。他相信,随着局势的发展,刘备会转回到正确的战略上来。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等来的是夷陵之战惨败的消息。

  结语:

  在刘备决定伐吴的时候,诸葛亮对此决策执反对意见。他从战略的角度出发,认为蜀汉和东吴两个弱国相争,让唯一的强国曹魏坐收渔利,是完全不正确的。可是由于他身为蜀汉政权的丞相,再加上哥哥在东吴为官,又是群情激愤的荆州派人士的领袖,他无法公开明确的发表反对意见,只能采取沉默的态度。

image.png

  不过,诸葛亮还是为了阻止刘备做出了努力。他让赵云、黄权、秦宓等人出面劝阻,但都遭到了刘备的拒绝,秦宓还因此被关押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伐吴的决策就无法挽回了。不过,诸葛亮等人对伐吴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认为蜀军在刘备的率领下,能够取得胜利。因此,诸葛亮采取沉默的态度,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在内。

  可是,由于没有法正那样的智能之士帮助,刘备败给了名不见经传的陆逊。蜀汉也因为这场惨败,陷入了风雨飘摇的状态。估计此时的诸葛亮,也会为当初自己采取的沉默态度心生悔意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