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养兵百万却不费百姓一粒米 明朝军队战斗力如何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军队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大明开国到土木堡之变

  要了解明朝明政府军的战斗力,就得先大致知道明军的构成以及其演变过程。明政府军一开始实行卫所制。官兵战时出征,平时则屯田搞生产,朱元璋为此还得意地声称“朕养兵百万而不需耗费民间一颗粮食”。

image.png

  (影视剧作中的朱元璋)

  朱的这种说法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初期军事结构的特点,但无疑是存在极大理想化色彩的。就在朱元璋当政时期,不少内地的卫所官兵便因粮饷被克扣与长官的压榨而出现了逃亡现象。同时,这种现象也并不因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而有所减缓,而是愈演愈烈。在明英宗登基后不久,当时的京城守备部队中便已混杂了不少滥竽充数的地痞无赖和军政官员的亲属,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所以在后来的土木堡之战中,明军在瓦剌骑兵的冲击下,无论是在组织撤退还是就地防御上都显得极为迟滞与破绽百出,而这也成为了明英宗被俘的一大重要原因。

image.png

  (“土木堡之变”)

  在这场战斗中,瓦剌虽一度击溃了明军的出塞主力,可也仅限于击溃。在战斗中,瓦剌军因忙于抢夺财物而减慢了对明军的追击,使得明军一部分人马仍得以安全撤回京师。所以瓦剌军在战术方面也不是没有弱点的,而这种弱点,也在后来制约了其优势的进一步发挥。

  更为重要的是,土木堡之变中遭遇重创的明军大部分为京师的卫戍部队,而在京师之外,明帝国还拥有大量的生力军可以及时调动。于是,在于谦所领导的北京保卫战中,不仅有不少明军的神机营将士用手中的火器齐射,给进犯的瓦剌军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同时也有部分明军在城外的野战中多次击败大股的瓦剌骑兵。因此,单从军事方面来看,一些文章中所认为的“土木堡之变为明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有待进一步商榷的。

image.png

  (北京保卫战中的一幕)

  明中期的危机与挑战

  不过,京师地区在于谦等的努力下虽得到了保全,且此战中也涌现出了不少军事奇才。可是随着瓦剌的衰落与蒙古其他部族的崛起,明帝国的边防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明人笔记所载,蒙古人在嘉靖年间进行劫掠时极为嚣张,京师周边地区火光连成了片,甚至连京城内都可听到蒙古人劫掠的声音。而明廷虽在京师附近屯驻了十多万“精锐之师”,可是在实际应对敌人的挑衅时,却畏首畏尾,停滞不前,直至其烧杀劫掠一空后扬长而去。虽然此时期双方并未有大规模的交战,可是从明军在应对突发状况的组织与调度方面来看,显然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image.png

  (影视剧作中的嘉靖皇帝)

  在南方地区,明军的表现同样显得差强人意。此一时期,不少日本武士浪人在国内的争雄中遭遇失败后,苦于生计所迫而把目光抛向了东亚大陆。

image.png

  (15、16世纪的“日本群雄争霸时代”)

  恰在这时候,中国沿海恰又存在着大量的无业游民组成的形形色色的海盗集团。于是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双方一拍即合,随即再一次掀起了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劫掠与破坏的狂潮。在他们肆意行凶的过程中,明地方军因久居内地、疏于训练、员额不齐等原因而遭遇了一次又一次失败,甚至在后来还发生了几十名日本浪人由沿海登岸且一路杀奔到南京城下才被歼灭的事件。明帝国在南方地区驻屯军之战斗力可见一斑了。

  不过,也正是为了应对这批不速之客的威胁,才有了后来戚继光等年轻将领解散旧军队重新进行征兵并加以训练的事情。戚继光等在编练军队中,注重官兵的素质(加强纪律整肃)而尽量避免数量的堆积;戚等除亲自将自己的作战经验编成教材加以教导外,还根据江南地区破碎而多水道的地形特点,设计了多兵种协同作战(即“鸳鸯阵”)的新阵法。戚等的努力也在不久后的对敌作战中收到了极佳的效果。沿海的倭患也因此而得以平息。

image.png

  (“戚家军”大破倭寇图)

  在戚的军旅生涯中,戚不仅将自己的治军方法编撰成书,还在张居正等支持下推广到了北方的边军当中,明军战斗力也因此又攀升至一个高峰,并后来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的“援朝战争”与对宁夏和播州叛乱的剿抚中作用颇大。因此明军战斗力也可算是经历了一个由“波峰到波谷、并又回升至波峰”的过程。

image.png

  (明军出征朝鲜半岛)

  明末的明军真的不堪一击吗?

  可是在16、17世纪之交,明朝这样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在连年的自然灾害冲击下,经济形势急转直下,而官府的苛捐杂税更让本已不利的局势雪上加霜,历史上著名的明末农民大起义也因此而起,并伴随至明帝国的覆亡。

  农民起来反抗,明政府军自然是要施以镇压的,可是明帝国军队的敌人远不止这么多。在辽东地区,由女真人等建立的后金政权也给明帝国的边防敲响了警钟,明军曾试图出塞对其加以攻伐。可是在组织调度的混乱与配合不力等因素的影响下遭遇了惨重的失败(从此对后金以防御为主)。

  更糟糕的是,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领袖虽在同官军作战中遭遇了失败,可由于明帝国官僚未切实地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使得李自成总可以在失败之后重新得到补充。明帝国的军队纵使有三头六臂,但疲惫之态也已显露了。

image.png

  (连环画作中的“闯王”李自成)

  需要提及的是,即使是在这样的危机下,明军的战斗力仍是不可小觑的。例如明将左良玉与洪承畴等曾在潼关重创李自成部(另一农民军将领张献忠此时也假意投降了明军,但其主力尚存),使其仅有十八骑逃出。在辽东,像毛文龙这样的将领虽专横跋扈,可打起仗来仍让后金军占不到任何便宜。所以大量富于指挥经验的高级将领的存在,也成为了明末政府军得以苟延残喘的关键。

  但是不幸的是,急于求成而对局势缺乏判断的崇祯帝根本管不了这么多,在看到陕西局势转危为安后,崇祯不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反而将洪承畴等又由陕西战场抽出摆到了同后金军作战的第一线。结果在皇太极的诱敌深入之策的施展下,洪承畴这根明帝国最后的救命稻草也随之灰飞烟灭,崇祯“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小聪明终究还是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image.png

  (影视剧作中的“大顺军”攻进北京的画

  当然了,除了崇祯帝自己的作用外,明廷内部的“党争”以及宦官专权同样对前线的形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早在后金初取得萨尔浒之战(歼灭大量明军)的胜利时,明廷不少有识之士便主张改变过去轻言出战的战略,转而采取巩固自己在辽东的防御系统(依托城池进行防御而避免野战)以应对后金的威胁。可是在实际派出的领导班子中,“将相不和”的窘况却屡有发生。

  例如熊廷弼虽主张以防守为主,且安排布置颇为到位,可是他却同自己的搭档、辽东巡抚王化贞频频发生争执,后人多认为王化贞有魏忠贤撑腰,所以熊廷弼自然要起来抗争。但是从熊的作为来看,他在发现王化贞孤军深入而不及时加以劝阻,以至于后来损兵折将。难道熊就不该负有一定的责任吗?上梁不正下梁歪,纵使明帝国在辽东拥兵百万,也是于事无补的,所以过分苛责明末时期明军的战斗力低下也是有失公允的。

image.png

  (影视剧作中的明将袁崇焕)

  总体来看,明军的战斗力既与其大时代背景有关,也与大环境中处在特定位置上的个人作为有着不小的关联;同时,明代政治与文化等领域对于明军事方面的作为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明军的战斗力随时可以由弱变强,也可由强转弱,而转化的关键,或许仍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吧。

  参考文献:

  张廷玉等著《明史》 中华书局

  谈迁著 张宗祥校《国榷》 中华书局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中华书局

  孟森《明史讲义》 中华书局

  吴晗《朱元璋传》 三联书店

  吴晗《论明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

  吴晗《胡惟庸党案考》 商务印书馆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中华书局

  樊树志《晚明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阎崇年《努尔哈赤全传》 江苏文艺出版社

  指文烽火工作室《明帝国边防史》 吉林文史出版社

  李湖光《明帝国的新技术战争》 台海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