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清立下无数战功的将军,揭秘杨遇春的传奇经历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杨遇春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明朝时期,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同在内阁,连续辅佐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和朱祁镇四位皇..
徐茂公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徐茂公历经了唐高祖、唐太宗和唐高宗三朝,受到诸位君王的重用。他一生中立下无数战功,辉煌无限,活到了七十六岁。在旁人眼中徐茂公应当会幸福地度过余生,但实际上他在晚年却深感抑郁,病中更是失去求生的意志,把死视为解脱,甚至让家人把唐高宗送来的药倒掉。而徐茂公这般态度和行为,已经预示在他一生的经历中。
归降大唐屈为人臣,功绩赫赫难消疑心
徐茂公,在正史中原名徐世勣("勣"是"绩"的异体字),字懋功,也写作茂公。徐懋功在投靠大唐后,又被唐高祖李渊赐名为李,即李世勣,后来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改为李勣。因此,徐懋功、徐茂公、李勣等指的都是同一人。
在《隋唐演义》中,徐茂公被塑造为瓦岗寨的军师,其神机妙算之功能和诸葛亮比肩。而在正史中徐茂公是唐初的名将,和李靖并称。其实无论在正史内外,徐茂公都是功绩卓著的名臣。
徐茂公本来出身富家,同其父亲一样乐善好施,常常帮扶贫苦。公元611年正值隋末农民起义之时,少年徐茂公便毅然加入了瓦岗军,与李唐形成敌对关系。后来时任瓦岗军首领的李密与王世充决战失败,驻守黎阳的徐茂公也同瓦岗军一起归降大唐。
归降大唐后,徐茂公跟随李世民征讨各方割据势力,立下功劳。最开始,徐茂公还算得上是李唐的盟友,唐高祖李渊也说徐茂公是"纯臣",意指徐茂公忠实可信,并赐姓"李",先后封为曹国公、英国公。徐茂公对大唐也是忠心耿耿,先后参与了平定东突厥、高句丽,讨伐突厥的各项战役。
但在公元620年,黎阳被窦建德攻破后,徐茂公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臣子。并且徐茂公归降出身,并非李唐的元老功臣,同时也不是李渊的亲信或李世民的嫡系,这决定了他难以获得唐太宗李世民绝对的信任。
后来在玄武门之变中,徐茂公误判形势,报以观望的态度。事后徐茂公虽然依旧得到封赏,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十分不满他的态度,加深了对他的防备。之后徐茂公便始终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猜忌,他虽然功勋卓越,在凌烟阁二十四将中,也只排倒数第二,仅仅高于秦琼。
李世民由于无法全然信任徐茂公,一边拉拢安抚他,不惜用自己的胡须为患病的徐茂公作药引,一边又通过各种形式的打压借以警醒徐茂公。唐太宗李世民晚年还告诫太子李治,徐茂公虽然重视恩义,但李治既无恩于他,他日后很有可能不会尽心辅佐。所以为使徐茂公忠于李治,唐太宗便先贬谪徐茂公,好让李治继位后召回,施恩于他。
三朝功臣备受猜忌,朝廷纷争耗尽心力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唐高宗便将徐茂公召回,恢复了他的职位。此时也是被压制的党争集中爆发的时期,长孙无忌专权,大肆诛杀与自己作对的旧臣和政敌,同时还架空了唐高宗李治。李治想要从长孙无忌的手中夺回权势,便借"废王立武"设下计谋,向长孙无忌发难。
唐高宗李治在"废王立武"之争中,曾询问徐茂公的意见。徐茂公吸取了玄武门的教训,回答唐高宗:这是陛下的家事,不需要问外人的意见。最终唐高宗的计谋成功,废除了王皇后并立武则天为后,使得他和长孙无忌之间出现了裂痕。
可以看到唐君王与徐茂公的隔阂不仅由来已久,更是经久不断。此时的徐茂公已经历任三朝大臣,得到三朝皇帝的重用,并在自己的职位上鞠躬尽瘁,立下功劳无数。然而即便如此,当朝君主对他的怀疑仍然未消。显然徐茂公心中也清楚这些不绝的猜忌,所以对待皇帝的赏与罚从未有迟疑或怨言,面对唐高宗的询问更不敢多言。徐茂公只能在这种矛盾的奉献与遗憾中无奈的叹息。
朝中经过这一番腥风血雨的斗争,所剩贞观时期的老臣基本上已经寥寥无几。在这动荡中,面对残酷变数,徐茂公应当也设想过自己之后的命运。他从年少之时起,便和一众兄弟尽心竭力施展抱负,走到此时却孤身立于朝堂,心中必然充满无尽的悲凉之感。因为付出半生的事业竟需要人如此如履薄冰,身居庙堂高位,又功劳傍身,既是福分也是危险的深渊。
忧虑家族命运,为表忠心坦然面对死亡
晚年的徐茂公心中的苍凉更甚,一度开始担忧家族以及家人往后的道路和结局。平生已经疲累于无尽的算计,此时又惧家族名声毁于一旦。徐茂公甚至日日盼着早点离开人世,避免看到自己的家族在自己眼前败落。
徐茂公久病成疾时,家人为此寻遍名医,但是徐茂公拒绝家人为延续他的生命而奔波,对家人请来的名药更是一口不进。徐茂公认为自己本是"山东田夫耳,位三公,年近八十,非命乎!生死系天,宁就医求活耶?"就连唐高宗为他送来的药,也被他命家人把药给倒掉了。
结合徐茂公颇为不平的一生来看,他始终不被君主信任,却又功高盖世,如此形势下很难全然功成身退。即使知道徐茂公无心作乱,在皇帝心中也始终会觉得他是一个不安的因素。因此徐茂公之所以如此坦然接受死亡,同样也是为了能够早日从权势中心脱身,好让朝廷放心,免得继续受到皇帝猜忌,以至于给家族带来灾难。
临死前,徐茂公还特意嘱咐自己的弟弟,要将子孙全部交给他,希望他能严格教导,如果有不肖者,可以直接杀掉,以免受到后人讥笑。可以发现,经历了长久的被猜忌和朝廷的斗争后,徐茂公格外在意外界以及后人的看法与评价。
虽然人活于世,在社会中必然要考虑外界因素,但是徐茂公当时显然已经陷入极端的敏感与不安,难以正常面对外界的评说,可以说是将自己深深笼罩在了他人的眼光中。
徐茂公的一生虽然有辉煌有成就,却似乎都在看人眼色去行动,虽有权势也活的如履薄冰。所以自觉一生已经得到了上天的厚爱,累于人世与朝堂的算计猜疑,不再强求生命的延续。这正是地位越高要承受的也越重,徐茂公的位置和角色也决定了自己的一生不会是平静安宁的,所有的荣光必然会有一定的代价来支撑。
最终,徐茂公在公元669年去世,在他死后,唐高宗还为此辍朝七日,亲自撰文并书写了徐茂公碑额上的题《大唐故司空上柱国赠太尉英贞武公碑》十六字,并让徐茂公陪葬昭陵。由此可见唐高宗还是将徐茂公的功绩和忠心看在了眼中,给予了徐茂公相当的尊重。
虽然徐茂公一直竭尽全力为大唐国土奉献自己、表达忠心,但始终未能摆脱君王对自己的猜忌。在这种情形下,徐茂公却能历任三朝大臣,被委以重任。并且相对安然的走过七十多个年头,跨过了君主的猜忌,越过了残酷的纷争,最后远离纷扰平淡的离开。
这是因为徐茂公明白自己受到的质疑,清楚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可以说徐茂公这一生对大唐的忠心,不只是体现在尽心竭力的为大唐立下功绩,更体现在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君王排忧解难上,就连自己的死也为君王省下了猜疑的心力。所以在漫长的年岁中,即使有各种的阻碍与纷扰,徐茂公仍然能以一种相当平静的方式终了此生,而这正是徐茂公的过人之处,因为并非所有的伟大都要用惨烈的形式来彰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杨遇春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明朝时期,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同在内阁,连续辅佐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和朱祁镇四位皇..
徐茂公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徐茂公历经了唐高祖、唐太宗和唐高宗三朝,受到诸位君王的重用。他一生中立下无数战功,辉煌..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宋朝宰相赵普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历史上,在军师或是谋事这一类人当中,诸葛亮无疑是名气最大的一个。相比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