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后是如何对待朱允炆的后代的?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明史》对于明成祖朱棣的评价颇高,说他:"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但讽刺是,在《明史》对朱棣的总评中,开头和结尾的话分别是"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和"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image.png

  确实,朱棣的一生,其中一个无法掩盖的污点就是他违背朱元璋的意愿,夺走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且明惠宗朱允炆到底是从皇帝变成了流民逃往海外还是早已丧命,让人们更加关注这场政变。可我们若是知道了朱棣在抢走朱允炆的帝位之后给了朱允炆的妻儿一个怎样的下场,那我们对于他的声讨可能比以往更甚。

  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从陕西考察完回京,向朱元璋陈述父子俩已谋划多时的迁都长安的可行性。可朱元璋还未正式将迁都提上朝廷的议程,朱标就染上风寒,不久后便病逝。

  太子一死,朱元璋就必须重新定下继位的人选,而到底是该选朱标还在世的嫡长子,还是该选自己的嫡次子,朱元璋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因为按照当时的礼制,若嫡长子不在,则该立嫡长孙。但朱允炆实际上只是朱标的次子。朱标在原本的嫡长子和正妻去世之后才扶正了朱允炆母子俩。所以要细究起来,朱棣和朱允炆两个人都有不足。

  在一番权衡之后,朱元璋选择了看着长大的孝顺的孙子朱允炆,而不再考虑早已去往自己封地的次子朱棣。

image.png

  可朱棣对朱允炆这个小侄子并不满意。在他看来,自己才是陪伴父亲建立大明的大功臣,也是父亲的嫡子,哥哥在世时那就罢了,可他都不在了,这天下怎么着也得落到自己这个功勋显赫的人身上。结果朱允炆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跑出来占了皇宫,朱棣不能忍,也忍不了。

  不过朱棣也清楚,自己是不可能当着父亲的面直接抢皇位的。所以他还是等,一直等到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承皇位。

  洪武三十一年(1398),根基尚且不稳的朱允炆开始挑战各地的藩王,意图通过削减藩王的势力来巩固中央权力,进而稳定自己的统治。势力极甚的燕王朱棣便在这场削藩中首当其冲。

  可朱允炆此举,实际上于朱棣而言是困了就有人来送枕头。朱允炆新帝即位,无论是政治根基还是兵力,都不是能与朱棣相提并论的。所以朱棣干脆逮着这个削藩的机会,声称朱允炆只是新帝即位,会有这样"不理智"的行为一定是有奸人弄权,所以扛起"清君侧"的大旗就开始南下。

  这场南下,便是"靖难之役"。朱允炆完全拦不住来势汹汹的朱棣,只能焦急地看着朱棣率大军一路南下,在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招摇地进入金陵城。

  城门开了,朱允炆一家人的生路却断了。朱允炆本人下落不明,不知生死,而他的长子朱文奎也随他一同消失。朱允炆虽自己都陷入了泥潭,但他还是想保留个希望,所以带走自己的嫡长子,这倒是人之常情。不过被他"抛弃"的正妻马皇后和嫡次子朱文圭,那就是完全见不到希望了。

  马皇后在宫中,无需远眺便能见到大军,无需侧耳便能听到马鸣,找不到夫君,也找不到出路。她焦急,绝望,最后投身一片火海。《明史》仅载"四年六月,城陷,崩于火",而有传言说马皇后走向的那片火海,正是朱允炆亲手为她点燃的。

  而在朱允炆和长子朱文奎不知所踪,马皇后葬身火海之后,嫡次子朱文圭一个人被孤零零地留在了人世,或者说他的地狱。朱棣抓住了这个侄孙,并将他幽禁在中都(今陕西凤翔)广安宫。

  初入广安宫的时候,朱文圭只有两岁,还是个没断奶的小皇子。可朱棣不管那么多,直接将他贬为庶人,号"建庶人",然后一关就关到自己逝世。

  在朱棣走了之后,他家继位者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珏皆对朱文圭不闻不问,继续将他这位宗亲关在广安宫。朱文圭在这接触不到什么人,更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就枯等,一直等到了自己年过半百。直到景泰八年(1457),明英宗复位,远在西边的朱文圭才被想起来。

  明英宗因为自己曾被景泰帝在南宫软禁了七年,所以对于朱文圭几十年的监禁生活分外感怀,决定放他出宫。当时仍有不少朝臣觉得朱文圭会造成威胁,但明英宗还是坚持给朱文圭自由,下令他可以在凤阳境内自由居住、婚娶,并赏赐给他数十奴仆。

  若不是明英宗因为自己也经历过幽禁,他大概还是会如早年一样让朱文圭就此老死在那深宫之中。

  可于朱文圭而言,父亲和兄长生死未卜,母亲消失在无边火海,自己就算在最后有了自由也无济于事。他们一家人的痛苦永远都被朱棣的皇位压着,狠狠地,没有消散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