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改革家为什么都没有好下场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改革家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历史上下场不惨的改革家并不是没有,比如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初期的李悝。不过这两位有一个共同点:他俩都比支持自己的君主死得早。

image.png

  而后来的改革者就没有这么好运了:

  吴起依靠楚悼王的信任厉行变法,但楚悼王前脚刚死,楚国贵族们就把吴起砍死在灵堂里;

  秦孝公去世后,在秦惠文王默许下,贵族公子虔等人以“谋反”之名把秦国的大功臣商鞅全家抄斩;

  随着时代的发展,后面的改革者遭受的待遇相对好一些,宋神宗死,王安石变法宣告流产。明代的张居正则有所不同,他的变法能够实施,得益于万历皇帝年幼;但当张居正去世后,亲政的万历首先干的就是清算自己曾经的恩师、国家的顶梁柱——张居正,甚至做出了鞭尸的暴行。

  我们可以脑补下,如果管仲、李悝寿命够长,在继位的新君哪里能讨到好果子吃吗?这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改革者,就是个不受待见的角色。但这不能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些人,而是由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改革自身的性质决定的。

image.png

  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有两种因素推动:

  一是生产技术的改进,比如劳动工具的材质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动力的来源从人力/畜力到蒸汽、机械力。更先进的工具与动力模式,意味着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是生产关系的改变。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都是生产关系的发展进步。

  生产力的进步,往往是顺其自然、广受欢迎的,毕竟相当于使大家具备了把蛋糕做大的能力;

  而生产关系的变化,虽然长远而言也会促进社会生产的进步,但在短期内,意味着资源分配模式的改变,也就相当于对现有蛋糕进行重新划分,势必会几家欢乐几家愁,对改革者心怀愤恨的原有既得利益者自然不在少数。

image.png

  而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形形色色的改革,几乎都不是涉及到生产技术的变革。

  李悝、吴起、商鞅,这三位的变法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打破贵族政治,以才能、功劳用人;推行土地私有制,鼓励农业生产;明确法令、严明赏罚,加强君主集权……

  可以发现,以这三位为代表的法家变革,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的改变,权力从领主集中到君主手中,各级管理者由世袭贵族转变为职业人士,建立在土地私有制之上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受到冲击、损害最大的,自然是那些原本依靠世袭身份就能享受权利、财富的传统贵族们,他们视夺取自己原有利益的改革者为不共戴天的仇敌;而继位的君主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时常会拿改革者当祭品,吴起、商鞅的下场,其实早已注定。

image.png

  而后世的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变法,则是另一种情况。它们不涉及生产关系的改变,而是对现有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补。他们的变法有几大共同点,如裁撤冗官、精炼队伍,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强化考核、任人以能、提高政府效率;控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改革税制,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强化军备、加强训练,提高军队素质等等。

  显然,这又是些得罪人的政策:整顿吏治,让混日子的官员日子不好过了;裁撤冗官,更是等同于夺人饭碗,毕竟有些文人除了当官,其他啥都干不了;控制土地兼并,等同于当地主阶级吐出自己口中的肉;整顿税制,不能再偷税漏税;强化军事,意味着兵油子不好当了、关系户也不好塞了……

  改革的力度越大、范围越广、时间越急促,得罪的人就越多。毕竟在大部分眼里,王朝的兴衰太远,自己的利益很近。天塌下来,皇帝和老百姓顶着,管我X事!

image.png

  这一规律反映出,封建社会是没有自我纠错能力的。地主阶级内部的主动变法,往往因庞大而顽固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而失败,只能放任社会矛盾愈演愈烈;不见黄河心不死,最终,社会矛盾到达临界值后,在农民起义、游牧民族的冲击下,旧的王朝覆灭,新的既得利益群体诞生,对土地拥有掌控力的地主阶级只是换了一波人而已,由此循环。

image.p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