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是东吴的名将,为何却死在了东吴的政治斗争?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三国这样烽烟不断的时代,不缺功成名就的猛将,也不缺抱憾终身的文臣。

  蜀汉有名垂千古却匆匆病逝,留下北伐遗愿的诸葛亮;曹魏有深得重用,统帅精锐大军却敌不过病痛的辅政大臣曹真;东吴有谋略过人,深得孙权信赖而壮年早逝的鲁肃……而除了窥不得的“天命”,人事有时也会毁掉叱咤风云的英才。不然东吴名将陆逊,最后也不会没命丧战场而身亡于朝堂。

  一、 不输于诸葛亮的东吴猛将

image.png

  《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除去帝王传记,其中为某一人单独列的传,只有两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和《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因而可见在陈寿这位史学家眼中,东吴大将陆逊是不输于千古名相诸葛亮的存在。

  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或上海境内)人。如果说诸葛亮是通过先传出声名而吸引刘备主动找上门委以重任,那么陆逊就是被孙权力排众议,最终通过自己的实力让反对者安静旁观。

  陆逊出身江东豪族,加冠后不久便投入孙权麾下。但因为过于年轻,他错过了赤壁之战,亦在斩关羽的荆州之战中被人忽略。然当时指挥荆州之战的东吴主帅吕蒙,却因陆逊能与自己配合逼杀关羽一事而对他另眼相待,并把陆逊和名将朱然一同推荐给了孙权。后来吕蒙病逝,东吴大军急需一位新主帅,陆逊便“突然”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彼时众人不识陆逊而知朱然,不晓陆逊的才能而知朱然已军功赫赫。于是这场选拔,怎么看都是陆逊不“敌”朱然。不过孙权好歹认识了陆逊十余年,甚至还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了他。所以最终在孙权的力排众议下,陆逊承担起了领导夷陵之战的重任。

image.png

  之后事情的发展如孙权所期待的一样:东吴大军大败蜀汉,刘备在追击下狼狈撤退,陆逊“一战成名”。陆逊因而在东吴迅速升迁。黄龙元年(229),孙权甚至专门为陆逊设立高于大将军的上大将军之职。时为太子的孙登,亦被孙权托付给陆逊。

  二、 出人意料的东吴立储之争

  陆逊在东吴地位稳固,与太子的关系也不错,看起来前路一片坦荡。但意外来得猝不及防。赤乌四年(241),年仅三十三岁的东吴太子孙登突然病逝。东宫失主,本无嫡庶之分的余下东吴皇子们就突然都有了继承东吴的机会。

  东吴并无由皇后所生的皇子,因而即便是已故的太子孙登,其实都只是遵循了立长而未遵循立嫡的传统。而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孙权尚且在世的三子孙和急救成了新太子的最佳人选。事实上孙权也确实把他立为了太子。

  但又一次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孙权对四子孙霸非常宠爱,封其为鲁王,任其与新太子孙和享同等仪仗,甚至隐隐支持孙霸夺位。因而东吴的立储之争,在新太子已“定”后倏忽打响。

  三、 卷入立储之争的陆逊

  作为曾经的太子孙登的支持者,出自世家大族的陆逊自然支持按照制度成为新太子的孙和。而如前文所言,孙权的心明显是偏向孙霸的。于是在立储一事上,陆逊与孙权站在了对立面。

  事实上,陆逊与孙权虽相互欣赏,但二者的分歧向来不少。在政治理念上,孙权效仿曹操,推行法制,甚至利用特务机构控制士卿。而陆逊支持德治,屡次劝说孙权行仁政,甚至还把已故的孙登教导成了德治的支持者。在军事领域,孙权相对好战,意图统一天下。而陆逊相对保守,主张以江东为本位“限江自保”……

  因而立储之争的意外发生,其实只是加剧了孙权与陆逊的分歧。甚至可以说,立储之争的爆发,孙陆二人的分歧还是导火索。毕竟要不是陆逊把孙登和孙和都教导成了德治的支持者,孙权因此担心孙和在即位后东吴大权落到陆逊等士大夫手中,孙霸也不会得到孙权几乎不分轻重的宠爱。

  后来,陆逊多次为孙和的事与孙权争论,引得孙权直接动手打压陆逊,直至将其逼死。直观看来,陆逊确实是憋屈地死在东吴荒唐的立储之争中。但从根本上来说,逼孙权动手的并非是陆逊对太子的支持,而是孙权意识到以陆逊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可能威胁到自家的统治。

  陆逊支持按制度订立的太子,甚至为太子不顾自身安危而进谏,这放在很多朝代都是好事。但于东吴而言,当时的立储之争其实是孙权与世家大族的权力斗争。陆逊只不过是一个与孙权早有其他分歧的世族代表,不幸地撞在了孙权的枪口。最后死于人事,倒在朝堂,是陆逊的既定结局,亦是皇权斗争的又一场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