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为什么没有拥立明朝的皇室宗亲称帝?

时间: 浏览:加载中...

  说到郑成功,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郑成功一直以来都是倍受敬仰的民族英雄,正是他率领军队,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维护了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这份功绩值得后世的推崇与缅怀。与此同时,郑成功也是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抗清将领,他率兵在东南沿海地区抵御清军南下,努力维持着南明政权的存续,成为了当时“反清复明”人士的重要希望。

  然而,尽管郑成功始终以明朝忠臣自居,并且还将光复大明王朝作为己任,但是在他此前一直奉为正朔的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俘获并且绞杀后,郑成功及他的继任者们却没有再立其他朱明皇室后裔为帝。

  当然,这个时候的台湾地区,并不是没有逃亡过去的明朝皇室宗亲,只不过由于郑成功去世与永历皇帝被杀在时间上几乎相差无几,使得他完全无法再立“新君”。而至于郑成功之子郑经,则是更多从自身家族利益考量出发,选择直接完全“无视”了这些明朝皇室宗亲。

  郑成功,在整个南明政权存续期间,前后共奉三位“君主”为正朔。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正统明朝就此灭亡。同年五月,小福王朱由崧在马世英、阮大铖等人的拥立下,在南京登基称帝,就此建立南明弘光政权。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弘光皇帝朱由崧册封为南安伯,负责统领福建地区的军队,准备抵御清军的南下进攻。至于郑成功,在此之前他就被父亲郑芝龙送往南京国子监求学,并正式拜钱谦益为师。

  可以说,此时的郑芝龙和郑成功父子,都在为弘光政权效力。

  然而,南明弘光政权仅仅存续了一年,便在顺治二年(1645年)的时候覆亡了。

  在弘光政权被清军攻灭后,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郑芝龙被就此册封为南安侯。而郑成功也在自己父亲郑芝龙的引荐下,得到了隆武皇帝朱聿键的器重,赐其以国姓“朱”的同时,还将其名从“森”改为了“成功”,郑成功也就此成为了当时人们所熟知的“国姓爷”。

image.png

  可是,就在清军大兵压境,准备进攻福建的时候,郑芝龙却选择了率部投降,郑成功苦劝无果,最终,郑成功和郑芝龙这对父子也就此分道扬镳了。

  由于郑芝龙的投降,导致清军没有遇到多少抵抗便进入了福建,并迅速横扫了福建全境。顺治三年(1646年),隆武皇帝朱聿键出走江西,在汀州遭清军俘虏,最终绝食而亡,南明隆武政权就此覆亡。郑成功则继续率领军队在金厦地区继续抵抗着清军。

  也是在顺治三年(1646年),永历皇帝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地区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南明永历政权。与此同时,此前与隆武皇帝朱聿键对立的鲁王朱以海,依旧保留着监国名号,两个政权形成了“对立”局面。

  最终,郑成功还是在顺治六年(1649年)的时候,选择奉永历皇帝朱由榔为正朔,开始效忠于永历政权,而他也被册封为“延平王”。

  在这之后,郑成功继续组织军队抗击清军,并且利用自己在海上的优势,不断袭扰东南沿海地区,声势逐渐壮大,清朝对此也是颇为头疼。然而,在顺治十五年至顺治十六年(1658—1659年)的时候,郑成功“北伐南京”的失败,让其此前所有的努力几乎全部付诸东流,不仅是损兵折将,部队伤亡惨重,更是丢失了大片土地,势力范围被进一步压缩到了金厦及其周边地区,并且面临着清军的重重包围。在这样的情况下,郑成功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兵渡海,赶走荷兰侵略者,成功收复台湾。

  可就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同时,永历皇帝朱由榔在缅甸的“咒水之难”之中被擒获,并被缅甸国王莽白交给了吴三桂,至此南明永历政权宣告覆亡。此时郑成功控制的台澎金厦地区,也成为了当时“反清复明”的最后阵地。

image.png

  郑成功去世后,郑经便想着“谋求独立”。

  其实,就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前后,还是有不少明朝的皇室宗亲选择在他这里“避难”的,其中就包括鲁王朱以海。

  不过郑成功显然对于他没有什么太好的“脸色”,而这主要是因为当年的“唐鲁之争”,郑成功便是扶保着唐王朱聿键,与鲁王朱以海本就是对立关系,再加上此后鲁王朝堂上内讧,极大的削弱了反清实力,让郑成功对其愈发不满。

  顺治十八年(1661年),朱由榔在吴三桂擒获,抗清名士张煌言也曾向郑成功建议说要立鲁王朱以海为帝。

  “争取闽海勋镇,速正大号,以求正统。”

  然而这却遭到了郑成功的直接无视,甚至在收复台湾之后,郑成功仍旧没有让其跟随前往,继续让其留在了金厦地区。而朱以海也最终于康熙元年(1662年)在金门病逝。

  康熙元年(1662年)6月1日,永历皇帝朱由榔在昆明篦子坡,被吴三桂绞杀,6月23日郑成功去世,由于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有限,很有可能是直到郑成功去世都没有接到朱由榔遇害的消息。

  而在郑成功去世后,他的儿子郑经发动“东征靖难”,成为郑成功的继任者,袭承了“延平王”的爵位,并控制了整个台澎金厦地区。

  此时,包括鲁王朱以海及其子朱弘桓,还有朱元璋第九世孙朱术桂等一众明朝宗室都在其控制之下,不过郑经统统选择了“无视”,安稳做起了“土皇帝”。

  当然,郑经之所以如此,除了这些明朝宗室地位较低、与正统帝系关系疏远,从而难以获得号召力外,更为重要的是,郑经想要的是保持现状以谋求“自立”,而这样的心思也在他此后与康熙皇帝的“谈判”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image.png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智擒鳌拜,开始真正掌握大权,同时也将收复台湾摆上了议事日程,并且他一直主张通过“和谈”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

  于是,康熙派遣同样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上书房大臣明珠前往台湾,与郑经进行谈判,并且,康熙还在此时做出了巨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保留其延平王的爵位,实际上这就相当于康熙让郑经享受到了几乎同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藩王一样的待遇。

  然而,对于康熙皇帝所作出的让步,郑经却选择“得寸进尺”,进而提出了新的条件。

  “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

  郑经主张按照朝鲜之例解决台湾问题,就是要让康熙承认其对台湾地区的“统治地位”的同时,造成台湾事实上的“独立”局面。当然,这样的“分裂”主张也自然遭到了康熙的极力反对。

  “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康熙皇帝第一次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尝试也就此宣告失败。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则趁机大肆入侵东南沿海,起初也占领了不少地区,但最终还是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被彻底驱逐回了台湾。

image.png

  “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仍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并且再次派遣明珠与郑经进行谈判,可郑经依旧坚持之前仿照朝鲜之例的主张,使得双方的和谈再一次破裂,和平统一也就此再无可能。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去世,郑经之子郑克塽接位,而康熙皇帝也最终通过武力,迫使郑克塽投降,进而成功收复了台湾。

  至于那些此前“逃亡”到台湾的明朝皇室宗亲,也大多被迁往内地安置,至于此后其结局如何,史料上便鲜有记载,我们也就此不得而知了。

  综上所述,郑成功一生都在为抗击清军、“反清复明”而奋斗,并且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选择了恪守臣节,忠于大明王朝。当然,毕竟郑成功与他最后选择效忠的永历皇帝朱由榔在去世的时间上太过于接近,无法判断其在此之后是否会选择再拥立新君。而至于他的儿子郑经,则完全“无视”了这些明朝的皇室宗亲,他更多的还是要维护自己以及整个郑氏集团的权势与地位,因而他更多的都是在“谋求自立”,并不像他的父亲郑成功那样一心想着“反清复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