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除夕夜包饺子的民俗究竟是出自何处?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年年过是自然的事,可为何饺子也要年年吃呢?去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探究探究,看看史料和民间传说对饺子的来历是如何说的。饺子渊源流传最广的两种说法为“张仲景说”和“李世民说”。

网络配图

  “水饺耳,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粉角,北方人读角为娇,因呼饺饵,伪为饺儿。”饺子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美丽的名目,比如它在唐代时被称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为“扁食”。

  实际是源于古代的角子,且早在三国时期时,魏国人张揖著《广雅》就有提到,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演变而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饺子渊源流传最广的两种说法为“张仲景说”和“李世民说”。

  “张仲景说”即饺子源自“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相传东汉时期张仲景长沙任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人们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走到家乡白河岸边那天正好是冬至,见不少百姓饥寒交迫,耳朵都冻得溃烂了。

网络配图

  当地当时还伤寒流行,病死的人甚多。于是在南阳东关,张仲景命弟子搭棚支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一锅同煮,熟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再煮制成“祛寒娇耳汤”,人们服用两只娇耳一碗汤,一直从冬至吃到除夕,既抵御了伤寒,又治好了冻耳。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并在每年的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网络配图

  “李世民说”,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喜食丸子又怕油腻,令厨师在肉中加菜,结果炸、氽不能成型,厨师灵机一动用面皮包住水煮,唐太宗吃时问此为何物,厨师答曰用面皮包的丸子,这样做牢固,叫“牢丸”,赢得唐太宗的连声称赞,从而“牢丸”也成为重大节庆的标志性食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野史秘闻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揭秘除夕夜包饺子的民俗究竟是出自何处?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年年过是自然的事,可为何饺子也要年年吃呢?去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探究探究,看看史料和民间传说对饺子的来历是如何说的。饺子渊源流传最广的..

    揭秘除夕夜包饺子的民俗究竟是出自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