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赵匡胤为何想要迁都?他有什么目的吗?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赵匡胤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1127年4月,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军攻破,北宋王朝宣告灭亡。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看,开封地处平原地区,是四战之地,周围无险可守,并非是都城的最佳选择。宋朝为了都城安全,只能增加军队数量,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冗兵”问题。其实在宋朝初年,赵匡胤曾提出过迁都,若成功的话,或能改变北宋命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开宝九月三月,赵匡胤以“郊祀”为名,率领文武群臣前往洛阳。对于赵匡胤而言,洛阳就是他的故乡, 927年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青年时期,此后戎马征战半生,一直没有机会回来。赵匡胤到洛阳后非常高兴,他发现“洛阳宫室壮丽,甚悦”,并嘉奖了洛阳的留守官员。

image.png

  完成祭祀活动后,赵匡胤并没有回开封的意思,反而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吃惊的计划,迁都洛阳,“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皇帝一发话,并没有人响应,反而遭到了群臣的反对,比如起居郎李符上书,说迁都有八项困难,其他文武群臣也纷纷表示反对。

  但赵匡胤不管这么多,“上不从,既毕祀事,尚欲留居之,群臣莫敢谏”。这时候一个人站出来了,他就是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说:“迁都未便。”赵匡胤却说:“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之后赵光义跪在地上,磕头苦谏。赵匡胤这时才说出了自己迁都的目的!

  “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宂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image.png

  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他想迁都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他的道理的。赵匡胤在消灭割据政权的过程中,先后数次对北汉用兵,但是北汉在契丹的支持下,最终没有能够消灭北汉。赵匡胤已经意识到,来自北方游牧政权的威胁,终将成为成为北宋的心腹大患。而开封无险可守,宋朝“冗兵”问题严重,迁都是最好的应对方法。

  作为武将出身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发现“冗兵”问题的严重性,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力不高,且消耗大量国力。相比于开封,洛阳“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如果将都城迁到洛阳,则可以依靠洛阳有利地理条件,改革军队,解决“冗兵”问题,真正实现北宋的富强。

image.png

  不过赵匡胤的计划落空,这时候赵光义搬出了一句名言“在德不在险”。这句话是名将吴起说的,意思是说如果国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之后赵匡胤没有在说话。赵光义退下后,赵匡胤对身边的人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无奈之下,赵匡胤只得下诏返回开封,几个月后猝然离世,赵光义继承皇位。应该说赵匡胤确实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意识到了都城的问题,也准确预测了北宋王朝的命运,在“冗兵”等问题的困扰下,北宋“积贫积弱”,最终被辽国所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