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在国家尚未平定之时就杯酒释兵权呢?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赵匡胤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逼迫幼主柴宗训禅位,建立北宋王朝。然而时隔一年之后,赵匡胤就上演了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当时国家尚未平定,宋太祖为何急着自废武功呢?

  分析一下北宋初年的形式,中原地区基本统一,南方还存在着南汉、南唐、后蜀、吴越等一些割据政权,北方有北汉、辽国的虎视眈眈。

  燕云十六州依然在辽国铁骑占领之下,这片地区山脉纵横,易守难攻,一直以来都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进犯中原的天然屏障,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赵匡胤作为北宋开国皇帝,还是一位军事家,自然明白收复燕云十六州对于王朝稳定的重要性。按照常理,此时正是国家用人之际,应该趁势平定江南收复燕云。然而赵匡胤还面临来自王朝内部的忧虑。

image.png

  唐末五代以来,武将挟重兵谋篡帝位已是司空见惯。赵匡胤心里明白,自己的皇帝位置也是谋篡得来,他不得不有着同样的担心。兄弟情义在皇位面前都是浮云。

  当初他与旧主周世宗柴荣也是情同手足,但是架不住部下怂恿,黄袍加身。现在看着自己手下这帮兄弟,一个个手握重兵,能征善战,难保他们将来没有称帝之心。万一皇权旁落,岂不为他人做了嫁衣。

  时年,后周旧将李筠起兵反宋,接着已经归顺北宋的大将李重进起兵造反。赵匡胤派石守信等大将率军平叛,最终二李之乱被扑灭。通过这件事,更加坚定了赵匡胤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政策。

image.png

  经过与谋士赵普的商议,赵匡胤认为中原初步平定,南方几个割据势力不足为患,剿灭只是时间问题,真正的战略重心在北方,即被辽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

  中原不是战马产地,而辽国则盛产战马,且对中原实行战马禁运政策,当时的北宋一时间很难获得大量的战马。因此北宋军队以步兵为主,辽国以骑兵为主。

  步兵征讨骑兵本身就是巨大的军事劣势,在加上路途遥远,粮草的储备和运输也是一个大问题。再者,立国以来就兵祸不断,国家需要休养生息,积蓄力量。赵匡胤觉得征辽不是一时半会的事。

  收复燕云十六州,军事征伐并不是赵匡胤的第一选项。史书记载北宋初年就设立了一个叫做封桩库的财政机构,把南方割据政权被剿灭后遗留的大量钱财存入封桩库,以后每年还从税收中拿出一部分纳入其中。

  赵匡胤打算等这些金银钱财攒够一定数量,用钱来赎回燕云十六州,若辽国不同意,再用这些钱购置军马招募士兵,武力收回。

  基于这些考量,赵匡胤觉得手下这些战功显赫,手握重兵的兄弟们,一时都没了用武之地,留在身边反倒是对皇权的威胁。但是赵匡胤不是滥杀之人,念及追随自己多年,对建立北宋政权功劳巨大,用一种和平的方式解除了石守信、王审琦、高德、张令铎、赵彦徽五位高级将领的兵权,同时赏赐高官厚禄、良田美宅。

image.png

  后赵匡胤又采取了一系列军政改革,加强了北宋中央集权,削除藩镇隐患,改变了自五代以来君弱臣强的政治格局。但也开创了宋代重文抑武的先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