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率大军亲征北汉,为何到了最后却撤军?

时间: 浏览:加载中...

  赵匡胤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在平定荆湖、后蜀之后,原本按照先南后北,先弱后强的方案,赵匡胤应该继续向南进军,北方北汉虽然弱小,但有强大的契丹做后盾,不是那么容易啃的,而赵匡胤反其道而行之,选择先进攻北汉。赵匡胤的这一举措之后有什么深意呢?

  一、机会难得,赵匡胤改变计划

  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后蜀基本平定,国内的局势没有大的异常,赵匡胤一边谋划未来的进军计划,一边密切观察周边的动向。正月十五日,北汉偏城寨将领任恩来降,七月,北汉颖州砦主胡遇等人来投降。

  作为当时中原最强大的政权,经常会有人头投靠宋朝,这没有什么稀奇的。然而在七月的一天,赵匡胤收到消息,北汉皇帝刘钧去世,其外甥兼养子刘继恩即位。权力交接之际,是一个政权最脆弱的时候,赵匡胤决定抓住机会,打北汉一个措手不及,等平灭了北汉,再去收拾南方。

image.png

  开宝元年八月,赵匡胤派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出征北汉,在李继勋出征的同时,北汉内部再次发生剧变,刚上位没多久的北汉皇帝刘继恩竟然被暗杀了。

  刘继恩即位之时,朝廷的大权掌握在宰相郭无为手中,刘继恩不想一直被人架空,他要夺回本属于他的皇权。在一次宴会中,刘继恩企图找机会杀掉郭无为,奈何郭无为老奸巨猾,竟然称病没去,而此时的刘继恩才是那案板上的鱼肉。

  宴会结束,刘继恩回去休息,供奉官侯霸荣带了几十名刀斧手瞬间冲了进来,乱刀将这位刚刚即位六十天的皇帝砍死。

  史料记载“至是谋持继恩首献太祖,遂乘继恩无备,白昼挺刃而入,反扃其门,继恩绕屏环走,霸荣以刃揕胸弑之,年三十四,时立六十日矣。无为遣卒登梯入,杀霸荣,立其弟继元。”

  侯霸荣曾经投降宋朝,之后又回到了北汉,可以说侯霸荣就是赵匡胤留在北汉的“暗桩”。大致情况是这样的,郭无为和侯霸荣商议,在宴会之后对刘继恩下手,之后的分赃事宜,郭无为应该也已经分配清楚了。

  等到事成之后,郭无为则露出了险恶的嘴脸,郭无为搞了一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伎俩,等到侯霸荣杀掉刘继恩,郭无为派人直接击毙凶手,杀掉了侯霸荣。侯霸荣本想拿着北汉皇帝的脑袋,找赵匡胤邀功,反而自己落得个尸首两分。

  此后,郭无为依旧掌控大权,没人知道他才是杀掉刘继恩的幕后真凶,随后郭无为拥立刘继元为皇帝。一方面郭无为有投诚宋朝的想法,另一方面他还想夺得更多的利益。北汉乱成一团,给了赵匡胤充足的出兵理由,如果能抓住这次机会,覆灭北汉指日可待。

  二、赵匡胤御驾亲征

  之前李继勋已经出兵征讨过一次,宋军在涡河大败北汉部队,但李继勋无法攻克太原城。开宝二年,赵匡胤决定御驾亲征,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侍卫军指挥使党进为副手,宣徽南院使曹彬为都监,何继筠为石岭关部署,赵赞为汾州路部署。

  赵匡胤武将的热血再次冲入体内,他将率领他的雄兵踏平太原城。李继勋等先头部队率先出兵,在太原城下大败北汉军。只不过天公不作美,赵匡胤的部队刚刚开拔,就被一场大雨浇了个通透,由于雨下得太大,宋军的精锐禁军也不得不停下脚步,十几天后赵匡胤才再次起兵。

  三月二十八日,赵匡胤到达太原城下,马上命令军兵修桥梁、挖壕沟,此时的宋军和之后的宋军不同,赵匡胤手下的这帮大兵既保留了五代的凶悍,而且还有严明的纪律,可以说这已经是北宋军力的巅峰。

image.pngimage.png

  围城和进攻一直在继续,太原城池坚固,这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战争,左神武军陈承昭进言道:“陛下已经有了千军万马,为何不用?”赵匡胤有些疑惑,不知所谓何意,陈承昭指向了汾水,赵匡胤哈哈大笑,随即定下了水灌太原城的计划。

  三、引水灌城

  在古代战争中,水攻是常用战术,只要城池附近有大江大河,就可能被敌人利用,水火无情,排山倒海的洪水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既然有此机会,赵匡胤当然要好好利用。

  李继勋在太原城南,赵赞在城西,曹彬在城北,党进在城东,按常理来说,围城需要讲究个围师必阙,也就是为了防止敌人狗急跳墙,总要留出个缺口,这是兵家常识。赵匡胤以汾水为后盾,精兵在左右,而且为防御契丹,也做了相应安排,所以赵匡胤敢于不按常理出牌。

  一方面攻城在继续,另一方面北方传来捷报,何继筠在阳曲击败契丹部队,斩杀数千人,宋军士气为之一振。为了震慑城中的北汉军民,赵匡胤命士兵将那些缴获的契丹首级、盔甲陈列太原城下,别看北汉已经大厦将倾,太原城仍是攻不下来。

  赵匡胤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好的宋军开闸放水,一股洪流冲向太原城下,东南城门被洪水冲倒,宋军将士划着小船就冲向缺口。太原已经是弹丸之地,然而城上的弓弩仍没有停息,宋军愣是冲不进去。

  因为水已经灌城,宋军也只能坐着小船,机动力明显下降,马步军军头王廷义中箭身亡,殿前都指挥使都虞侯石汉卿中箭身亡。

  四、赵匡胤选择撤军

  战争已经进行了两个月,宋军却一直无法拿下太原城,看着战死将领的尸体,赵匡胤犹豫了,他开始反思这场战争的意义。

  原本这场战争就是意气之举,既然将士们已经尽力了,既然牺牲如此巨大,赵匡胤决定班师回朝。除此之外,契丹的援军也相继到来,宋军在太原城下损失同样不小,如果再与契丹开战,情况可能极其不利,五月十六日,赵匡胤下令班师。

  史料记载“是月,北汉主决城下水,注之台骀泽,水已落而城多摧圮。辽使者韩知范犹在太原,叹曰:宋师之引水浸城也,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若知先浸而后涸,则并人无类矣。”

  没有预料到的是,宋军撤走了,契丹大军却没有走,大水下去之后,太原城墙却直接塌了,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城墙内也没有钢筋,这就好比是泡了水的饼干,赵匡胤就差那么一点点运气。

  如果宋军再晚撤一段时间,攻克太原城就如探囊取物,对于北汉皇帝刘继元,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赵匡胤撤军却并不灰心,如果将北汉灭国,宋朝将直接和契丹接壤,战争一触即发,而南方的南唐、南汉还未收复,作为缓冲地带的北汉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次战争,也极大消耗了北汉的国力,为了落井下石,赵匡胤撤军的时候还捎带了一万北汉百姓,对于本就弱小的北汉更是雪上加霜。赵匡胤很清楚,即便此次战事失利,北汉早晚也是宋朝的囊中之物,南方平定之日,就是北汉覆灭之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战史风云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宋太祖赵匡胤与南唐二后:历史迷雾中的权力与人性

      在五代十国的历史褶皱中,宋太祖赵匡胤与南唐后主李煜家族的恩怨纠葛,始终笼罩着一层暧昧的迷雾。当后世试图探寻赵匡胤对大周后周娥皇、小周后周女英的情感倾向时,..

    宋太祖赵匡胤与南唐二后:历史迷雾中的权力与人性
  • 赵匡胤的登基之路:陈桥兵变与后周恭帝禅位探析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纷乱局面的终结,而这一切都与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赵匡胤紧密相关。赵匡胤是如何逼迫后周恭帝禅位,自己登基并改元..

    赵匡胤的登基之路:陈桥兵变与后周恭帝禅位探析
  • 李渊与赵匡胤:开国皇帝庙号差异探析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开国皇帝作为新王朝的奠基者,往往被后世赋予崇高的庙号以示尊崇。然而,同样是开国皇帝,为何唐高祖李渊被称为“高祖”,而宋太祖赵匡胤则..

    李渊与赵匡胤:开国皇帝庙号差异探析
  • 历史上对赵匡胤的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开国皇帝。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以及推动国家统一的伟大功绩,被后世广泛赞誉。然而,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人..

    历史上对赵匡胤的多维度评价
  • 探寻赵匡胤的战神之路

      在中国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以“陈桥兵变”和平篡位,开创了北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者。然而,除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身份,..

    探寻赵匡胤的战神之路
  • 究竟是什么原因?竟让后人将赵匡胤与唐太宗相提并论

      赵匡胤,立下赫赫战功,武功很强。当时柴荣就十分器重他,柴荣也一样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只是天妒英才,柴荣忽然患了重病,仅仅只当了五年的皇帝就便驾崩。下面趣..

    究竟是什么原因?竟让后人将赵匡胤与唐太宗相提并论
  • 野史中记载赵匡胤的是和一个女人有关 这个女人到底是谁

      对赵匡胤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皇帝死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许多与妇女有关。这个故事是关于女人的,但是历史太模糊了,..

    野史中记载赵匡胤的是和一个女人有关 这个女人到底是谁
  • 赵匡胤率大军亲征北汉,为何到了最后却撤军?

      赵匡胤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在平定荆湖、后蜀之后,原本按照先南后北,先弱后强的方案,赵匡胤应该继续向南进军,北方北汉虽..

    赵匡胤率大军亲征北汉,为何到了最后却撤军?
  • 揭秘:赵匡胤究竟是病死的还是被弟弟害死的?

      作为一代枭雄,赵匡胤正可谓是生逢乱世,戎马一生,身处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互相攻伐的混乱局面,他先后以其惊人的智慧和手段,以柴氏政权后周起家,成功的在五代十..

    揭秘:赵匡胤究竟是病死的还是被弟弟害死的?
  • 将军强抢民女,赵匡胤听了以后为何不生气?

      你们知道赵匡胤的故事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他能成为宋的开国皇帝,与他出色的政治手腕有很大关系。登基前,他是借着部..

    将军强抢民女,赵匡胤听了以后为何不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