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斯战靴到时尚宠儿,高跟鞋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高跟鞋老崔之前以为是女性的专属,可没想到在中世纪高跟鞋可是男性贵族上流阶层的特有品。在18世纪的时候男性开始放弃高跟鞋,高跟鞋便成为女性的专属之物。 随..
高跟鞋老崔之前以为是女性的专属,可没想到在中世纪高跟鞋可是男性贵族上流阶层的特有品。在18世纪的时候男性开始放弃高跟鞋,高跟鞋便成为女性的专属之物。
随着时尚的产业化,此后数百年间,商店女性鞋柜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高跟鞋,它们几乎占据了女性鞋子的全部。日常生活中女性穿着高跟鞋的形象也随处可见。高跟鞋日益成为女性着装的重要必需品。21世纪的今天,高跟鞋已风靡全球,作为女性身体的象征,甚至成了女性身体的一部分。可以说,高跟鞋的流行得益于女性的推崇,女性因高跟鞋而变得“更加美丽”。
然而,正是这样习以为常的现象却蕴含着不易被人们察觉的深刻问题。高跟鞋在彰显女性魅力的同时,也悄然规训了女性的身体。
十八世纪的高跟鞋
高跟鞋在视觉上增进了女性原本矮小的身高,弥补了身体上与生俱来的“缺陷”。女性腰部的生理弯曲会更为前凸,显得臀部的线条格外挺拔,胸背部也会愈发立体向上,整体的精神面貌从而焕然一新。
这样的身体更为符合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在社会中取得了男性和女性的广泛共识。事实上,这种对女性身体的审美追求早已内化了社会的认知,建构了女性的交往身体。
近代:男性留给女性的“剩余物”
网络配图
高跟鞋的发展史是一部时尚的历史,也是一部社会区分的历史。
从社会阶层的角度来看,高跟鞋以时尚为表象,事实上却一直是上流社会的象征。而从男女性别的角度来看,高跟鞋流行的背后始终难掩性别的差异与区分。可以说,没有男性的放弃,就没有女性的独自拥有。高跟鞋是男性和女性性别区分的表现,它将男性从两性当中分隔出来,是男性留给女性的“剩余物”。
自高跟鞋诞生到l8世纪,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拥有穿着高跟鞋的权利。高跟鞋显示了其实用价值和阶层差别。
在中世纪,男性和女性都曾一度穿着高跟鞋(的前身)——一种被称为“帕丹斯”的木屐。将它附着在昂贵且易碎的鞋子之下,可实现避开泥泞和不平坦地面的目的。高跟鞋还可以克服人们先天的身高缺陷,在视觉上造成身材修长的效果。
16世纪,身材矮小、相貌平平的凯瑟琳·德·梅迪思为巩固其与法国国王的婚姻,在婚礼时穿着2英寸的高跟鞋,一时惊艳了整个法国。
17世纪末18世纪初,身高仅约1.63米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所穿的雕刻精美的描绘战争场景的高跟鞋,鞋跟达4英寸之高(另一说为5英寸)。
此二人掀起了上流社会竞相穿着高跟鞋的潮流。那时,“男人对高跟的追求更甚于女人,贵妇们的高跟即使再华丽,再时尚,也会被宽大的裙摆遮盖地密不透风,因此,她们更注重裸露的装饰。高跟成为男人不倦的追求。所以当时的男性为了彰显其高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对高跟鞋的追求绝不亚于女性。
高跟鞋由两性向女性的转变中间经历了一个过渡阶段。
十六世纪末期,波斯战士在作战时为更稳地踩紧马蹬而穿着的高跟鞋,在欧洲掀起了一股波斯热。欧洲社会的贵族开始热切地追求波斯风格的高跟鞋,因为高跟鞋使他们在外形上更加充满刚健的男子气概。从这以后,女性时尚也开始采纳男性着装中的元素。
网络配图
十八世纪流行的穆勒鞋
17世纪30年代,女性剪了短发,在衣服上佩戴徽章,吸烟,戴男款帽子,都是为了显示那种阳刚之气。同样,女性对高跟鞋的接受是她们不断努力将自己的装扮男性化的结果。
17世纪末期,男性和女性的高跟鞋在形态上逐渐产生了差异,这是高跟鞋女性化的前兆。男性的鞋跟变得更方、更矮、更粗犷,呈堆积的造型,显得愈加肥大;而女性的鞋跟则日趋纤细,富于曲线美,显得更加紧致。
宫廷式复杂而华丽的洛可可风格凸显了高跟鞋的女性转向:“讲究造型曲线,沙漏型的高跟最为流行,柔软的缎子和织锦面料成为主角,秀丽鞋尖、精美刺绣、钢制鞋扣、宝石装饰,给人娇贵易碎之感。
弯曲的足部和弧形的高跟鞋令鞋子展现出阴柔的女性美,女性呈现出一种凹凸有致、自然弯曲的身体形态。这种造型使女性身体散发出更优雅的贵族气质,充满迷人的气息。于是,与先前那种中性化的鞋风相比,高跟鞋在形态上对男女两性作出了区分,尤其是对女性风格的表达日益突出。
洛可可风格的高跟鞋
18世纪是高跟鞋在男女性别中变化的分水岭。
如果说先前的高跟鞋只是体现了不同性别的差异,那么高跟鞋完全退出男性生活舞台、成为女性的专属之物,则要从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说起。
启蒙运动给人们带来了理性化与实用化的全新思维视角。男性时尚也紧随启蒙运动的步伐。男性开始放弃佩戴珠宝,不再穿着颜色明快的、极具炫耀性面料的服装;取而代之的是深色的、朴素的、体现男性特质的衣着。
男性着装已不作为区分阶层的标志,但其对性别差异的体现却越来越明显。这即是所谓的男性大放弃时代。
这个时期,男性被定义为理性的、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而女性则意味着感性、敏感和受教育程度低。
这种对女性时尚的非理性界定重构了女性的需求,高跟鞋则是女性着装缺乏实用性的典型。它与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和实用性截然相反。于是,高跟鞋成为愚蠢和娘娘腔的代名词。
1740年,男性完全放弃穿着高跟鞋。在某种程度上,高跟鞋同女性的特殊联系玷污了作为地位象征的男性权力。可以说,男性的退出,而不是女性的争取,使高跟鞋从18世纪开始完全成为女性特有的着装方式。这种转变体现了一种显著的社会性别区分;同时也说明,男性为了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与权力而放弃了高跟鞋,女性也就自然落在了男性之后。
网络配图
高跟鞋与女性特质结合紧密
高跟鞋的性内涵和男性视野自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发生巧妙的变化,鞋子与女性特质结合地更为紧密。尽管后来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会影响鞋子的高度,高跟鞋却再也没有离开过女性群体。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约1837—1901年),大脚是女性的苦恼,它总是跟缺乏女性气质的老处女联系在一起;而挺拔的小脚才是人们所喜爱的。高跟鞋恰恰使女性的足部显得小巧而精致。
不受欢迎的老处女由于缺乏女性的吸引力而令男性敬而远之,于是女性便纷纷通过给自己的身体附着高跟鞋这一器具来提升自己的吸引力。
同时,高跟鞋里弯曲而高挺的脚面是女性美的典型标志,也象征着卓越的贵族阶层和欧洲人身份,非洲人和美国人是没有高挺的脚面的。鞋跟越高,脚面越发高挺,女性就越具有高贵优雅的气质。因而高跟鞋在身体的性感与精神的优雅两个层面上同时吸引着男性。
反过来说,穿着高跟鞋的女性身体才是迷人的、高雅的和有品位的。小巧挺拔的女性足部既凸显了女性的曲线美,又可从形象气质上使女性跻身上流社会(哪怕只是在想象中)。
而这一切的界定,不单是由于欧洲的经济与文明程度超前,更是由于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赋予高跟鞋的特殊内涵。事实上,女性特质愈明显,女性与男性的区分也就愈显著,这种区分是男权社会建构的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高跟鞋老崔之前以为是女性的专属,可没想到在中世纪高跟鞋可是男性贵族上流阶层的特有品。在18世纪的时候男性开始放弃高跟鞋,高跟鞋便成为女性的专属之物。 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