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夺嫡幕后推手是谁?真的是康熙吗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九龙夺嫡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史记·五帝本纪》中提倡:“父义母慈,兄友弟恭”,然而在皇室之中,却很少能有这样和谐的景象出现。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为夺皇位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自己两个兄弟,软禁高祖李渊;隋炀帝为上位不择手段,变相残害了兄长杨勇;明成祖朱棣篡位时在整个国家内发动战争,杀掉数个兄弟,又将侄儿建文帝逼迫至死。历朝历代都会上演惨烈夺嫡之争,而清代的“九龙夺嫡”更是流传至今。

  清朝历代帝王更替中,最混乱也是最惨烈的一次当属康熙末年的“九龙夺嫡”。在清朝历代皇帝中,康熙帝是子女最多的一个,共有35子、20女。据史料记载,在“九龙夺嫡”时期共有12个皇子成年,其中一大半都参与了皇位争夺,这一方面与从前汗位承袭制度并非嫡长子继承制,满族尚未彻底“汉化”有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在清朝初年皇家子孙繁盛,才华出众者甚多。

 image.png

  “九龙夺嫡”之战中,争夺皇位的有大阿哥胤禔、二阿哥也是废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另外三位参与夺嫡的阿哥中,九阿哥和十阿哥属八阿哥一党,十三阿哥属四阿哥一党。在十几年的惨烈争夺中,皇子们虽没有被赐死,却大多都遭受过幽禁:胤礽曾两度废立,最终在雍正二年(公元1742年)幽死于于咸安宫;胤禔因使用魇胜之术被削爵囚禁;胤祉在雍正年间幽死于景山禁所;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更是被改名为“阿其那”和“塞斯黑”,满语意为“冻在冰层里的鱼”和“讨厌”,并被圈禁至死。

  事实上,这一出兄弟阋墙惨剧,不乏当时的皇帝、九位兄弟的父亲康熙帝的幕后推动,史学专家们也不得不感叹:此乃实实在在的帝王之道。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皇后赫舍里氏难产而亡,与发妻鹣鲽情深的康熙在第二年就以立嫡为名将胤礽立为太子。这位被后世诟病太过宽厚、才华不及自己兄弟的太子并非一无是处,在三藩之乱中胤礽从旁协助,康熙亲征准噶尔时他也行监国之职,保证了后方无忧。然而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始终微妙,在任皇帝始终要提防太子影响力过大,康熙也不例外。

 image.png

  一方面,康熙在前朝重用赫舍里·索额图,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加一等公,一时权倾朝野;在日常生活中也给予胤礽太子尊荣,乃至赐它远超规格的仪仗。另一方面。康熙在朝堂上又重用纳兰明珠,使他与索额图在朝堂之上成犄角之势,不至于一家独大威胁皇权,明珠亲戚惠妃的亲生儿子大阿哥和养子八阿哥也深受康熙倚重。这样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在皇子之中都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公元1708年),胤禔以“长”自居,魇咒太子胤礽以谋求皇位,被削爵囚禁,此时八阿哥又提出“立贤”论调,高调冲击储位。虽然在多名皇子夹攻之中太子胤礽被废,但得利者并不是八皇子,相反,康熙对他大加申斥,甚至说出了“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的话,此语基本断绝了八阿哥继位的可能。之前备受重用的两位阿哥之所以得此下场,归根结底还是皇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在多年有意筹谋之下两人势力已经太过庞杂,是皇子中对康熙地位威胁最大的,自然会受到皇帝打压。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三月,胤礽再度被立为太子,然而三年之后就因结党营私再度被废,并被圈禁至死。三阿哥胤祉悬崖勒马,选择在乱局之中退出,专心率领文臣修订历书。此时,十四阿哥胤禵被八阿哥推到风口浪尖,四阿哥胤禛也渐渐显露头角。各种文学作品和历史中都曾着力描写的“四爷党”和“八爷党”正式成为“九子夺嫡”中最大的两股势力。

image.png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千古一帝康熙病逝,此时属于“八爷党”的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康熙近臣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命——四阿哥胤禛为皇位继承者。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四阿哥的上位过程,野史素来有诸多猜测,但无可否认的是雍正帝即位确实匆忙,连年号“雍正”都是取其名“胤禛”近音字匆匆而定。皇位虽然落定,但争储余波仍在,甚至蔓延到乾隆年间。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康熙嫡长孙弘皙意图谋反,被乾隆夺爵圈禁。

  经历过“九子夺嫡”的惨烈后,雍正对待自己的儿子们十分严苛。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雍正长子弘时因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慎被削除雍正宗籍,过继给政敌胤禩为子,不过一年半后弘时便抑郁而终。直到乾隆年间,乾隆恢复胤禩、胤禟等人宗室身份时,弘时才一并被恢复宗籍。除了打压自己儿子外,雍正还做了另一个重要决定:清朝从此不立太子,而是将立储诏书封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然而当时的雍正应该也没有想到,清朝末年皇帝子嗣凋零乃至无所出,第九位皇帝咸丰帝是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

  制衡之术一向被视为“帝王之道”。《汉书·律历志上》有言:“准正,则平衡而钧权矣。”皇帝之位要想坐得稳,就需要努力让各种势力达成平衡。皇帝为平权需要平衡,普通人在做事时也需要寻求平衡,一旦失衡走入偏激之境,就容易犯下大错。《论语·雍也》中提倡的:“中庸之为德也”,我们需要仔细品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