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清朝的成功归功于汉人,清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也是汉人呢?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对清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19世纪中后期,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封建旧社会在各方势力的攻击下苟延残喘。其中,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起义无疑成为了一把利刃,狠狠地削弱了清政府的军事力量。这年1月,在小小的广西桂平金田村,洪秀全带领一支兵马发动起义,使星星之火迅速发展成燎原之势。

image.png

  太平军一路南征北伐,兵力逐渐壮大,两年之后,占领军事要塞南京,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太平天国。此时,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已经可以和清政府分庭抗礼了,巅峰时期有一百多万兵马,这对清政府来说,是无法忽视的威胁。然而,由于太平天国内部纷争及清政府倾力围剿,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清政府也得以短暂喘息。

  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的枪声打响,武汉三镇被迅速占领,南方各省见到局势转变,也先后宣布独立,摆脱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的封建社会,终于,在1912年被终结。这年2月12日,溥仪宣布退位,维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旧社会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清政府统治的后期,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是两股强势的反抗力量,并且,两者有不少相似之处:

  首先,两者都以“民族主义”为旗帜,对外反抗侵略者,对内反抗清王朝的统治;

  其次,孙中山十分认可洪秀全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这是革命战争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两者在反清反侵略的角度上一脉相承,甚至,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太平天国的铺垫,辛亥革命想要如此快速的取得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

  很多历史爱好者可能会疑问,为什么前者历时14年、拥有百万大军都没有打倒清政府,而后者仅仅用了四个月就成功让溥仪退位呢?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要想了解原因,首先,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清王朝的政治基础和军事基础是什么,然后,再看这个基础是如何被毁掉的。

image.png

  从军事力量来说,清朝的军事基础是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这些旗人是由皇太极在入关之前组建的清军命脉。入关之后,这些旗人主要被派往重要的城市以及军事要塞,而追剿起义军和南明军队的任务,就落在了投降的汉人军队身上,比如:吴三桂、孔有德等人。

  在人口众多的中原大地,旗人和满人毕竟是少数,汉人占据了人口的大部分,要想统治好这片土地,光靠满人是不行的,于是,满清决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之后,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二,一部分由满人任职,一部分由汉人任职,通过这种权力的让渡达到局势的平衡,以此来稳定满清的统治。

  正是有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戴,清王朝才得以成功的渡过了“三藩之乱”。当时,吴三桂等人已经攻占了南方大部分城市,加上关中叛乱,中原地区的统治危在旦夕。然而,这时候八旗子弟并没有发挥出军事核心优势,反倒坐视不理,任由队友牺牲。

image.png

  这时,康熙帝赶紧派出绿营军队,并任命赵良栋、张勇等汉族将领统帅,一举歼灭叛军,使局面得到了短暂的稳定。也就是说,三藩之乱之时,八旗已经不复当初的威猛。而到了太平天国时期,仅仅两万太平军就能吊打八旗、绿营,只能说,多年的腐败,已经让八旗绿营战斗力大大减弱。

  起初太平军来势凶猛,很多人都认为清王朝在劫难逃,甚至,有人评价洪秀全是第二个朱元璋,然而,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咸丰帝看到满清军队已经成了废物,不得不求助于汉族军队,在关键时刻,放权给汉族地主阶级,任命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民间组织“私人武装”,并且放权到地方,通过地方力量剿灭太平军。事实证明,咸丰帝的这个决策是正确的。

  1860年6月,曾国藩掌握地方实权,成为清军最高统帅,节制苏、皖、浙、赣等四省军务,4年之后,湘军歼灭太平军,太平天国运动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得以维护。

image.png

  我们可以看到,清王朝的两次“转危为安”都是依靠汉族军队,没有汉族地方势力,满清的统治很难维持稳定。当然,放权给汉族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比如:地方势力大大崛起,对中央强权造成了威胁。后期中央为夺回权力,发起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将张之洞、袁世凯等督抚从地方调到中央,并冠以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头衔,明面上是“升职”,其实是将他们手中实权剥夺。

  这种做法看似是维护了中央集权,实际上,却将清王朝的统治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地。汉族督抚被剥夺权力之后,对清政府大失所望,于是,态度转变,不仅不再帮助中央镇压革命运动,反倒报以支持的态度。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对清王朝深有不满的各省督抚跟随革命的趋势,纷纷宣布独立,摆脱清政府统治,直接导致满清统治的分崩离析。

  经过一番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清政府对汉族地主阶级的夺权,导致满清没有依靠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支持,是辛亥革命能够在短短四个月就快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王政君与西汉兴衰:为什么说她葬送了大汉江山?

      在中国西汉的历史长河中,王政君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女性。她历经七朝,从普通的宫女到皇后、皇太后,再到太皇太后,其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西汉的兴衰历程。然而,后..

    王政君与西汉兴衰:为什么说她葬送了大汉江山?
  • 秦始皇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兵马俑为自己陪葬?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以其非凡的统治手段和辉煌的成就闻名于世。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朝,并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如统一度量衡、文字、..

    秦始皇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兵马俑为自己陪葬?
  • 康熙为什么叫康麻子

      在清朝历史上,康熙皇帝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君主。他不仅开创了康乾盛世的辉煌篇章,还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然而,除了这些..

    康熙为什么叫康麻子
  • 宋朝著名大臣赵抃为什么连皇帝都要敬重三分

      在宋朝的历史长河中,赵抃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刚正不阿的品格和深厚的为民情怀,赢得了“铁面御史”的美誉。他不仅令同僚敬畏,更是让宋..

    宋朝著名大臣赵抃为什么连皇帝都要敬重三分
  • 真相让人崩溃:新娘结婚时候为什么要手捧花?

      在婚礼的众多传统习俗中,新娘手捧花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环。这束精心挑选的花束不仅装点了新娘的美丽,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浪漫传说。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这..

    真相让人崩溃:新娘结婚时候为什么要手捧花?
  • 诸葛亮为什么不先伐吴:战略智慧与时代背景的深度解析

      诸葛亮,蜀汉丞相,以卓越的智慧和谋略闻名于世。然而,在他执政期间,蜀汉为何没有选择先伐吴?这一疑问不仅关乎历史事实,更揭示了深刻的战略思考。  一、战略环..

    诸葛亮为什么不先伐吴:战略智慧与时代背景的深度解析
  • 刘协为什么不投靠刘备:历史背景与个人抉择的深度解析

      汉献帝刘协,东汉末年皇帝,虽然在位期间权力被曹操等权臣把持,但他始终是名义上的汉朝正统皇帝。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刘协为何没有选择投靠当时同样打着汉室宗亲旗..

    刘协为什么不投靠刘备:历史背景与个人抉择的深度解析
  • 为什么诸葛亮北伐会失败

      诸葛亮北伐曹魏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篇章。尽管他才智过人、战略高超,但最终却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梦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呢?..

    为什么诸葛亮北伐会失败
  • 魏东亭为什么被贬

      在康熙年间的官场,魏东亭的遭遇引人深思。作为一位曾经备受皇帝赏识的官员,魏东亭的仕途看似一片光明。然而,他的地位却在不久后急转直下,最终以被贬职收场。探讨..

    魏东亭为什么被贬
  • 八王议政隆科多为什么反水

      在清朝雍正年间,八王议政事件是一段极具争议的历史。隆科多作为当时的重臣,为何会参与反对雍正帝的行动,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要了解隆科..

    八王议政隆科多为什么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