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唐代时不仅看成绩 还需名人推荐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古代科举考试更像“高考+公考”

  提到“高考”,好像是近现代人们的专属。其实,中国古代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也是一种“高考”,只不过和学历、官职相挂钩的科举考试更像是现在“高考+公考”的合体。

  以科举制度为主体的中国官吏选拔体系中,考试是最基础的一环。通过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都是幸运儿,郁郁不得志或范进中举式的悲剧人物也比比皆是。有寒窗苦读的痛苦、有层层考试的无奈、有进京赶考的艰辛,可古人们依然对科举考试抱有美好的期待。

2_副本.jpg

网络配图

  隋炀帝之前,是没有“考试”一说的,那时实行九品中正制,选贤任能主要靠内推,大家靠“拼爹”和“拼关系”去当官。公元602年,隋炀帝设立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是考试兴起的源头,虽然让现在学生深恶痛绝,但在当时却为知识分子打开了一扇晋升之门。

  与现在的人们需要经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学习阶段相似,古人们也要通过学校学习。古代的学校分大众化的私塾、高端点的书院,还有光听名字就知道很高大上的国子监。经历漫漫求学路后,还有更漫长的考试路在等着古人们。先说国子监的学生,他们被叫做监生,在有的朝代,比如明朝前期,监生们可以直接做官。不过更多时候,他们还是得先考试,不过他们可以直接从乡试开始考,相当于保送了一级。普通学生则必须从最低级开始考。童试、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光听到这些名字,也是醉了!幸运儿通过层层考试会经历秀才、举人、进士及状元、榜眼或探花的身份之变,这些考试也为他们打开了晋升渠道,一举成名、为官为宦、光宗耀祖,那都不叫事儿了!

3_副本.jpg

网络配图

  唐代前期,考试不仅要看成绩,还规定要有名人推荐,所以进京赶考的考生们还要拜码头找靠山,以期被人慧眼识珠。在古代,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比现在高考要少得多。比如宋神宗时,参考的有10万,录取的只有三四百人,所以科考出身的人少,一般都会得到重用。

  清朝兴起近代高考

  若说科举制度是古代“高考”的模型,近代高考则始于清朝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时期,当时的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左宗棠提出“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不仅开办了各种兵工厂,还开办了各种学堂,比如: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同时学习西方的科举考试方式,为近代高考奠定了雏形。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9月2日,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

timg.jpg

网络配图

  统考统招是现在人们对高考的印象。其实,在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是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野史秘闻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