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比张良的北魏第一谋士崔浩,为何最后被推上刑场?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崔浩在北魏是“三朝元老,两朝帝师”,先后辅佐过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代帝王,官至司徒,堪称北魏的第一谋士。他出身于北朝汉族门阀士族中的第一大姓——清河崔氏,山东人,祖上都是做官的,父亲崔宏当过北魏的史部尚书,崔浩可说是标准的门阀世家出来的豪门子弟。

image.png

  北魏第一谋士、司徒崔浩

  这个豪门子弟长相也是一流,面容清秀,皮肤很白很细腻,长着一双弹钢琴的纤长手指,看上去像个“伪娘”。但人家肚里那是真有货,从小就博览经史,精学百家之言,长大以后更是足智多谋,算无遗策,在辅佐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得太武帝信任,两个人可以自由出入对方的卧室,这在当时的时代简直不可思议。

  就这样一对君臣,怎么忽然间就翻脸了呢?而且一翻就把对方翻到了九层地狱?事情的直接起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国史之狱”。

image.png

  太武帝拓跋焘

  当时,太武帝拓跋焘觉得自己戎马半生,已经一统北方,功高盖世。为了让后世子孙铭记他的丰功伟业,于是让他最为倚重的崔浩来主持编修国史,并对崔浩说:要务求实录。接到重任的崔浩不敢怠慢,赶紧找人忙活,详细收编历史资料,按照皇帝“实录”的要求,不仅把皇家的丰功伟绩写上了,还把皇家的家庭轶事也写上了,像皇族鲜卑拓拔氏“父娶子媳、子娶父妻”这些为汉人礼法所不容不齿的事情,都一一实录下来。而且,国史修好后,没有第一时间向皇帝汇报,而是自作主张,花300万钱在交通便利的地方造了一个碑林,将国史所有内容都刻在上面,让大众观看。

  老百姓看皇家趣闻感到新奇,可鲜卑贵族看到后都是怒不可遏,哪有这样亮我们家丑的!都气急败坏地跑到太武帝拓跋焘面前告状。一看这么多人告状,脾气暴躁的拓跋焘立刻下令捣毁碑林,同时把参与编书的人统统抓来,审查罪状,最后判了崔浩死刑,而且诛灭三族。

  当崔浩被押赴刑场行刑时,数十个官兵嬉笑着,对着须发皆白、被折磨的已无人样的崔浩身上撒尿,崔浩不断哀号,声音凄厉传出很远。曾经羽扇纶巾、风度翩翩的一号重臣如今却沦为阶下之囚,受尽天下士人从未蒙受的奇耻大辱!

  崔浩被杀的原因,历史上有很多种分析。笔者以为,编修国史,刊载皇家私密丑闻,没有“为尊者讳”,招惹了太武帝的龙鳞之怒,这是崔浩被杀的直接原因。但这只是诱因,因为当时鲜卑族对“父死子及、兄死弟及”这些风俗,还没有那么大的排斥性,拓跋焘就是生气,也不至于仅为这件事,就杀了一直器重的崔浩,还诛灭三族。应该还有两个更深层的原因:

  一是灭佛事件。太武帝拓跋焘下令灭佛的时候,大量的僧人死掉,连当时的道教领袖寇谦之都看不下去了,希望崔浩能出面劝阻拓跋焘。崔浩不但不劝阻,反而极力怂恿拓跋焘加大打击佛教的力度,致使当时“一境之内,无复沙门”。信佛的老百姓怨声载道,以太子拓拔晃为首的鲜卑贵族一向对佛教推崇有加,更是把崔浩恨的咬牙切齿。

  文成帝拓跋浚一继位即恢复佛教,修建云冈石窟

  二是“整流品,明辨姓族”事件。崔浩掌权后,一直想按照汉族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整理、甄别和规定氏族的高下,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抬高汉人世家大族的地位。众多的鲜卑贵族都感到面上无光,更是对崔浩深恶痛绝。

  有这两个深层次原因,再有了“修国史”这样一个导火索,鲜卑贵族的冲天怨气、怒气就都冲着崔浩发出来了。拓跋焘就是心里不情愿,也只能顺势而为,平息一下自己族人多年来的怨气,也平衡一下汉族和鲜卑族之间的势力格局,此等局面下,崔浩不死也难!

  崔浩活着的时候一向自比留侯张良,从多谋善断、料事于先这方面来看,两人可能差不多,但是在明哲保身、为人处事方面,崔浩比张良差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