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节度使手下的士兵都很嚣张,背后啥原因?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皇帝头疼的是藩镇,藩帅头疼的却是手底下的士兵。 各藩镇兵卒,逐帅杀帅,有同儿戏。从代宗..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皇帝头疼的是藩镇,藩帅头疼的却是手底下的士兵。
各藩镇兵卒,逐帅杀帅,有同儿戏。从代宗广德至僖宗乾符110余年间(763~879),各藩镇共发生的171起动乱中,兵卒哗变高达99起,占整个动乱的60%,令人咋舌。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说:
秦汉六朝以来,有叛将,无叛兵。至唐中叶以后,则方镇兵变比比而是。
“方镇兵变比比而是”的主要原因,出奇的简单,就是士兵为了谋求经济利益。任何一种削减衣粮的举动,都会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既而聚众作乱。宣宗大中时期,南方藩镇“数有不宁”,就是因为藩帅“停废将士,减削衣粮”。
哪怕不是有意削减,而是财政紧张,暂时缺欠,士兵们不会有一丝的体贴,照样会诉诸暴力。宗室大臣李囯贞,担任河中节度都统处置使,出镇绛州。由于军中素无储积,当地又甚为贫穷,军费一时供应不上,很快便导致兵变,“攻国贞,夜烧衙城门”,最终被杀。
其最甚者,只要藩帅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他们一样会举刀相向,所谓“优奖小不如意,则举族被害”。武宁节度使经常被士兵驱逐,究其主因,就是士兵为了获取赏赐。宣宗曾派田牟去镇守,田牟为了让士兵安帖听命,不惜与众兵称兄道弟,供以美酒佳肴,甚至“把板为之唱歌”,但一众士兵“犹喧噪邀求,动谋逐帅”。
01嗜利之因
唐朝前期,充当府兵,是为国家尽义务,要自备衣粮及部分军事装备,没有较好的家庭条件,是难以置办得起的。选拔府兵的标准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也就是说,经济条件是首要标准。
随着府兵制的衰落和瓦解,开元以后,职业兵成为军队的基本成员。与府兵不同,这些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兵,大多数是破产农民,甚至有的是无业游民或者无赖之徒,他们一般都没有多少私有资产,当兵的目的,就是以此为职业,靠军饷维持生活。
而且很多职业兵,往往拖家带口,妻儿老小都靠他一人的军饷来养活。建中初年,德宗派钦差大臣前往河北,准备裁减魏博兵卒四万人,魏博节度使田悦心中不满,便激怒部下说:“而(尔)等籍军中久,仰缣廪,养父母妻子,今罢去,何恃而生?”众士兵听闻此言,一个个痛哭流涕。田悦再拿出家财,把被裁减的士兵保留下来。没过多久,在河北诸镇联兵叛乱中,即所谓的“四王二帝之乱”,被裁减的士兵尤其卖命,成为反叛军的主力。
诚然,唐朝有完善的勋官入仕制度,士兵可以通过在战场杀敌立功,获得勋阶,然后步入仕途。这也是府兵能够获得的最主要的报酬。但从高宗中期开始,“授勋者动盈万计”,勋官被拿来大肆封赏。勋官伪滥,其含金量自然大打折扣,首先是地位下降,勋官的地位原本可以与公卿相提并论,此时却比胥吏还要低下,《旧唐书》卷42:
(勋官)据令乃与公卿齐班,论实在于胥吏之下,盖以其猥多,又出自兵卒,所以然也。
与此同时,由勋官入仕的道路也越加艰难。勋官并不能直接入仕,需要先获得散官,然后通过吏部铨选,授予职事官,这才算真正当上官。但获得散官、铨选都有年限限制。高宗中期之前,勋官阶级高者,仅须一两年,便能获得职事官,但在此之后,最少需要六年,若是勋官阶级较低,则要十几年。
而且铨选作为任职前的考试,并非一定能通过,若是不通过,只能三年之后才能再次参加铨选。铨选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文化、时务经验,于大多数出身较好的府兵来说,并不存在多大的阻碍,但对基本出身底层的职业兵而言,却无异于拦路猛虎。质言之,唐代中后期,普通职业兵想由勋官作为跳板,进入仕途,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情。
正因为职业兵需要养家糊口,当官的机会又极渺茫,所以他们普遍采取务实的态度,只想谋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甚至拒绝被赏赐勋官。李商隐做桂管防御使郑亚幕僚的时候,就写过《为荥阳公奏请不叙录将士上中书状》,毕竟告身(即颁发的证书)还需要本人支付一笔费用呢,拿来又没有实际价值,根本不合算。
藩镇职业兵没有什么忠诚、服从之类的品质可言,也毫无荣誉感,“利在此而此为主矣,利在彼而彼为主矣”,谁给的钱多就倒向谁,谁损害他们的经济利益就反谁。
元和年间,魏博归附朝廷,宪宗为了收买人心,赏钱高达150万贯,“军中踊跃欢叫,向阙拜泣”。看到魏博士兵获此厚利,河北其它藩镇的士兵便坐不住了,高叫:“恩泽如此之厚,反叛有何益!”后来成德、卢龙相继归附,朝廷各许诺赐钱100万贯,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由于朝廷财政枯竭,允诺的赏赐并没有及时兑现,相反本镇帮助朝廷打仗还要自筹军费,朝廷又准备裁减各藩镇的兵卒,军人们便不高兴了,所以裹挟着节度使,相继复叛。魏博节度使田布本不愿反叛,结果被本镇士兵逼得饮剑自尽,所谓“裹挟”,这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02主要“受害者”
藩镇士兵为了经济利益,虽不乏跟朝廷作对的例子,比如河北三镇的复叛,建中四年(783)的“泾原兵变”,但最主要的“受害者”,却是各节度使、观察使。
在租庸调时代,全国财富由中央统一调配,军队的军费自然也由中央调拨。但自从实行两税法以后,情况却完全不一样。两税法的一个核心便是上供、留使、留州三分制,即将各州所收赋税分为三份,一份本州自留,一份交给所属藩镇,一份上供中央。其中留使、留州部分,包括了地方的一切财政开支。
也就是说,两税法之下,各藩镇的军费,由地方财政支出,而不是中央,其军费支配额度,则掌握在节度使手中。这就意味着,在本镇财赋分割上,士兵与藩帅处于对立状态。正是“冤有头,债有主”,当士兵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或是谋求赏赐而作乱时,其矛头所指,必然是本镇节度使,而不是朝廷中央。当然,如果中央损害了藩镇士兵的利益,那便另当别论了。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的神策军也就是职业军人,但却未出现因经济利益哗变作乱的情况。其原因也很简单,神策军作为天子亲军,待遇丰厚,远高于普通藩镇军。仅最基本的军饷一项,便是一些普通藩镇士兵的三倍,何况皇帝还时常施予额外的赏赐,各种节日、新帝即位的赏赐,甚至已成惯例。敬宗即位时,在国库艰难的情况下,仍然赏神策军每人钱十贯、绢十匹。按张国刚先生的计算,唐代后期,平均每个藩镇士兵一年所需经费,也不过24贯左右。如此超高的经济待遇,神策军当然不会因“利”妄生事端。
03百姓遭殃
由于藩镇士兵引发的动乱,多出于经济利益,没有政治目标,且通常发生在藩镇内部,这就削弱了藩镇本身的实力,因此从政治层面来说,对唐中央倒是一件好事。
这些嗜利的职业兵,藩帅既戒惧,可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又少他们不得,故藩帅一般“不敢制以威令”,而是尽可能满足他们的经济利益诉求。在这背后,必然伴随着各各种刮地皮的措施,所以最终遭殃的,倒是百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皇帝头疼的是藩镇,藩帅头疼的却是手底下的士兵。 各藩镇兵卒,逐帅杀帅,有同儿戏。从代宗..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安禄山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安禄山造反为何如此容易?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只要看看安禄山的身世就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总督和唐朝节度使区别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古代王朝的更替 历史教科书在提及古代王朝的灭亡时,总会强调王朝末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