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黜太子之时,王掞为什么敢骂康熙?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王掞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议举太子”一事,可以说是“九子夺嫡”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无论各位阿哥怎样的“胸怀大志”,都不敢明目张胆的争夺储君之位。可是,从此事开始,夺嫡之争不仅在阿哥们之间由“暗夺”转到了“明抢”,大清王朝的文官武将也被有意无意地分成了各个党派,并且为此相互倾轧、攻讦了几十年。

  而造成这一系列朝堂乱象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康熙突然之间废黜了,已经稳居储君之位三十多年的二阿哥胤礽。

  一般来说,大家都会认为:二阿哥胤礽被废,完全是咎由自取——他嫉贤妒能,处处打压自己的兄弟,甚至连自己人也不放过;他卖官鬻爵、贪污敛财,不惜草菅人命;他不忠不孝,私通庶母。

  以上种种,不论是哪一条罪行,都可以致这位太子于死地。但是,在康熙宣布废黜意旨的当天,太子太傅王掞为自己的徒弟,一番真情辩白,不仅怼的将满朝文武无言以对,甚至连康熙都骂得狗血喷头。这又是为什么呢?

image.png

  王掞的话语基本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太子虽然有错,但错不在太子一人;太子虽然有过,而过不至于废黜。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顺着康熙与王掞的思路往下走:

  第一、在康熙四十六黄河水灾、以及后来的清理国库欠款等事上,康熙以及百官都认为,身为监国的太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加上后来的郑春华事件,让康熙更加觉得太子德行有失。所以,康熙对胤礽的定语是:“不尽职,不修德,深负朕望。”故而,要将其废黜!

  可是,王掞却说道:

  皇上说太子不尽职,臣请问,自从太子辅政以来,六部公卿有几人尽职辅佐太子善为谋政?皇上说太子不修德,上书房几位重臣都有匡正德失的职责,佟国维、马齐和张廷玉又几时对太子赞善匡失?诸位皇子,除一二人辅助太子理政,其余的阿哥谁不是各自为政,阴为绊阻,甚至有暗中魇镇者。

  细想之下,王掞的话语非常靠谱!

  通过剧情,我们不难发现,康熙治下的六部公卿大都掌握在各个阿哥的手里。可是他们之中,除了一个光明正大的老十三,似乎没有一个人是真心地想要辅佐太子的。

  在内阁大臣中,佟国维老奸巨猾,算是铁杆的“八爷党”;马齐不喜出头,总是跟着一把手佟国维的步伐;而张廷玉是康熙皇帝绝对的心腹秘书,更不会暗中联络帮助太子的。

  所以,在太子手下,除了一个名满朝廷却没有丝毫权力的大儒王掞,再加上贪财浅薄的黄体仁、肖国兴等人,就几乎没有任何势力了。

  所以,你能指望太子做成什么事?尽什么责?

  第二、康熙认为自己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无奈胤礽“所琢非玉”,难成大事!

  可是王掞却说,康熙并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只会一味地指责、打压太子,并没有用心的教导过他。

  王掞的原话是:“太子辅政有功,难有一言褒奖,而偶有厥失,则雷霆之怒屡加,致使太子见皇上辄中心无主,战栗失措,无所适从。”

  关于这一点,在电视中没有明确的表述。但是在小说中,我们却可以一窥真容:二阿哥胤礽之所以会和庶母郑春华私通,其实是有着很深的渊源:

  正如王掞所说,康熙对于太子胤礽可能“爱之深,责之切”,所以经常当众责备太子的过失。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我们普通大众都知道孩子有自尊心,做父母的一般都不会在人前呵斥、批评孩子。可是康熙却似乎忘了这一点。

image.png

  有一天,他又当众责骂太子。当时还是侍女郑春华不知道哪来的勇气,直接对康熙说道:“太子是一国的储君,纵使有错,皇上也不应该当众责难,让其威仪尽失。”

  康熙帝听到后,不仅没有责备郑春华,还将她升为了自己的妃嫔。可见,康熙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失妥当。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郑春华的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康熙的赞赏。更是让从小缺失母爱的二阿哥,对这位庶母有了特殊的感情。从此,两人慢慢步入了深渊。

  也就是,王掞说得话非常有道理,康熙绝对有“不教而诛”的嫌疑。这样一来,废太子之举,“不但不能服天下臣民之心,更无以对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之问”。

  显然,对于王掞这样的灵魂拷问,康熙是无法回答的。

  虽然,太子胤礽被废确实有着其自身的原因。但是,不管是正史,还是在《雍正王朝》里,都有康熙重用其他皇子、掌管六部记录。康熙这样的举动,可能有利于皇权的集中,但是也间接地增加了其他皇子的夺嫡资本。而且,康熙确实对于太子过于严厉。作为帝国“二把手”的胤礽,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只能慢慢地被玩死了。

  所以,面对王掞的质问,康熙无言以对,也是自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