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最后的战役:镇江之战海龄喋血

时间: 浏览:加载中...

  1842年(清朝道光二十二年)农历五月期间,英军陆续攻下吴淞、宝山、上海,最后他们把目光投向控制南北交通命脉---镇江。当时的清政府被吓得屁滚尿流,致使朝廷内外一片混乱,很多官员都想请求求降,导致沿江防务疏松,农历六月十三日,英军全部顺利到达镇江城下。

  当时英军总指挥是巴尔克统,集结一万余大军,其中包括海军陆战队9000人,具有高度的作战效能,而且大部分兵士有毛瑟枪装备,又配备炮队,开始登岸攻城。战舰80艘,攻入长江。

  两江总督牛鉴为了避免战火,想用向英军支付“赎城费”来保全镇江,遭到京口驻防副都统海龄拒绝。怕死的牛鉴将镇江防务全部交给海龄,自己退守南京。

  海龄,全名郭洛罗·海龄,满洲镶白旗人,祖上参与了扬州、厦门等地的大屠杀,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此时的他只有旗兵2400人,其中当地旗兵1200人,青州绿营兵400人,武器仍是古老的刀、矛和抬枪。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但海龄领导守军英勇抵抗,亲冒矢石,点兵上城,并令城中居民置水瓮砖石,准备与敌巷战。他指挥守城炮兵勇猛发炮,轰击登岸英军,给予沉重打击。当时,城外各地则由参赞大臣齐慎、湖北提督刘元孝带兵驻防。为了扭转围困局面,海龄曾一度派兵出城出击。但在出击失利后,便一味闭门自守,而且对发动组织居民、乡民协守也不得力。

  加上他自己是一个防汉屠汉论者,大敌当前,竟认为镇江的汉族居民将在战时的“通敌”,就以此为借口,对汉族居民进行大屠杀!时任浙江参赞大臣齐慎和湖北提督刘允孝闻讯后,心都凉了,只能协助一部分汉族平民向城外转移。

  七月十四日,英军攻下圌山,又在舰队猛烈的炮击后,英国海军陆战队登陆焦山,遭到守卫的蒙族军人殊死抵抗,守军全部壮烈牺牲。

  英军开始进攻焦山对面东码头,防守此处的八旗兵却全部逃进北门,自顾保命,哪里还有屠杀汉族平民的威风。下午英舰驶进镇江江面,不损一兵一卒占领金山,镇江防线全部崩溃。

  随后,英军开始把重点放在镇江西门。英陆海军一起出动,借着炮火的掩护,仗着火力优势攻城。海龄亲自带领旗兵堵击,战斗非常惨烈,他身受重伤,率领清军殊死战斗,绝不退缩,跟他一起守城的清军都是好样的,没有畏刀避箭,贪生怕死的,在危急关头海龄向官兵们喊道:“宁可自杀,决不投降!”

  守城清兵誓死抵抗,与敌展开短兵相接的肉搏战,用手中原始的武器给敌人拼死相斗,城上城下一片血海,有的清军官兵抱着英国侵略者一起摔下城墙,跟敌人同归于尽;全城官兵妻小老小齐上阵,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没有一个人退缩,直到最后全部战死。

  据英军军官记载说: “中国人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接战而攻陷的”。

  海龄虽率部与英军殊死血战,坚守两日,打死打伤敌军185人,最终守军全部壮烈牺牲,海龄自焚殉国,家小全部殉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战史风云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