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王莽、曹操为何都喜欢先送女儿后夺江山?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王莽与曹操都是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他们不仅以权谋著称,还都采取了一种相似的策略——先将自己的女儿送入皇宫成为皇帝的妃子,随后再一步..
科举制度始于隋,完备于唐、宋,终于清。可谓是历史悠久,而清朝的科举依旧是仿照前朝八股取士,但更注重对士人思想的防范。客观的说,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具有一定历史优越性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日渐暴露,特别是近代以后,科举制度更是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网络配图
要想知道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就要了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是隋文帝根据前朝历代官员选拔制度的利弊创新的一种新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是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方式选拔人才,这使得广大有志青年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为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并且消除了魏晋时期世族大家把持朝政的威胁,巩固了统治阶级地位,促进国家安定统一。
科举制的优点还有就是因为它不限制参加科举考试的对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读书狂潮,促进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而且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不断的丰富着中国文化。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朝代都有它的盛行的、巅峰的文学。科举制度带来的全民学习,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文坛巨匠,极大的充实了中国传统文化。说过了科举制度的利,那它的弊在何处呢?
纵观历史,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到了明清即封建社会后期,政府采取八股取仕,科举制的弊端就日益显现。八股文,有着严格的固定格式,而且所考内容仅限于儒学经史,这些都严重束缚了考生的创新思想,成为钳制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扼杀了创新能力。八股取仕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的进步,从而导致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滞不前,也使得中国从此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因此从科举制度的利弊中看出,社会需要发展,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科举制度也将会被取代。
网络配图
晚清时期,买官鬻爵和科举舞弊现象屡禁不绝(早在明景泰五年就出现了“捐官”制,买官一度被合法化)。当时中国的风气,读书人考不上功名的,不是去当幕僚,就是经商做买卖。当幕僚要托关系,会走后门。经商则自然需要一笔本钱,这两者对于众多的下层民众来说几乎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因此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不仅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创新,而且还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当西方国家进行着工业革命日渐强大起来的时候,中国人依然拿着四书五经摇头晃脑。当西方国家强迫打开中国大门时,这时的有识之士才知道国民的落后愚蠢。
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就这样突然结束了。诏令既出,举国上下,有喜有忧。
五天以后,上海维新派《时报》发文,盛赞“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 千年古制,十年改废。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割地赔款,应考十九年、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国事危急,“立国育才,所关至大”,康有为提出了变通科举、兴办新学、徐废科举的主张。
此时西学出身的严复,也认识到中国不变法则亡国,而不废八股又不能变法。梁启超说得更明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实际上,清廷决定废除科举制度,并非缘于科举的积弊难返,其预设的基本前提是,"西方诸国"没有科举制度,而是通过学校培养人才。中国欲通过仿效西方走上富强之路,便必须废除科举以发展学堂。在科举与学堂之争中,二者之所以会被相提并论,是由于科举选拔功能的混淆及学堂教育功能的偏失,由此造成科举与学堂在功能方面的严重重叠和冲突。对于科举与学堂,官方与民间的态度出现分歧,致使清廷最终采取废除科举的方式,转移社会的重心所趋。
网络配图
科举制度在政治和文化上都实现了有力的社会整合,尤其是这个制度历经千年,塑造了特定的政治社会文化心理,士大夫忠于皇权,每个人忠于儒家价值,循规蹈矩,社会井然有序,十分适合于专制统治,所以,历经千年也不废弃。
废止科举无疑摧毁了清王朝的政权基础,使政治和文化同时失序。政治上的失序表现为,政府失去了笼络人才的极佳手段,而士子也不再围绕科举谋出路,政治与教育分离,政府与民众离析,士子由趋附政权变而叛离政权,危及旧有的统治秩序。文化上的失序表现为,读书人不再忠于儒家那一整套的价值规范,激进者甚至公然向儒家的“三纲五常”挑战,与原来所信仰的东西背道而驰。这样,科举制度的“武功”全废掉了,整个国家社会就像散了架的风筝下坠。科举制度废除后的第六年,清朝就灭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王莽与曹操都是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他们不仅以权谋著称,还都采取了一种相似的策略——先将自己的女儿送入皇宫成为皇帝的妃子,随后再一步..
在晚清的历史舞台上,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之间的权力斗争一直是历史学家和民间传说的热门话题。其中,最令人费解且争议不断的问题之一,便是光绪皇帝的死因。关于慈禧..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严密的法律制度而闻名。然而,关于秦始皇及秦国高层是否反对经商的问题,却一直存在着争议和误解。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即..
古人眼睛为“目”,箭靶中心目标为“的”。这两个字如何组合成了“目的”呢? 公元581年,隋高祖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北周高官窦毅结束了官宦生涯。窦毅的女儿悲..
汉惠帝名叫刘盈,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继续推行了汉高帝刘邦颁布的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汉朝经济的繁荣; 他又解除了秦朝延续..
中国古代的皇帝的后宫往往有许多的妃嫔,人多了当然要有一套管理制度。到了明代这套后宫制度变得非常严格,连皇帝的性生活时间都受一定的限制。 古代宫廷中有许多..
吕布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千古代表,吕温侯为了女人失势于高位,魂断于下邳,虽常被人诟以贪花好色,嗜女如命之劣,反过来看却也不失是一位有情有义的风流情种,堪..
甄妃,三国时袁绍次子袁熙之妻,有国色。曹操平定河北,见甄氏貌美,欲纳之,使人把守袁氏府门。曹操离开后,长子曹丕过其第,见甄氏,竟自取之。后丕为帝,立为后。..
相信广大读者看古装电视或者电影上都会经常看到“陛下”“殿下”的字眼,古代臣子用“陛下”来称呼君主,这“陛下”的本意是什么呢?人们都是以“上”为尊,“皇上”..
洗澡在现在看来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人们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洗发水和沐浴露,而且洗澡的时间也完全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安排。但是在我国古代,洗澡并不像现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