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人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文人不见得都文弱!

时间: 浏览:加载中...

  “边塞诗人”都有谁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

  法国著名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其《草原帝国》一书中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描述,“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在令人惊奇的亚洲出现了……现在汉族人征服了游牧部落,并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

image.png

  在这段话里的中国,格鲁塞指向的是由关陇军功地主建立的唐朝。这个存在了近300年的王朝,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此时的唐朝不仅建立了完备的政治体系,加快了封建经济发展,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尤其在文化方面,唐朝堪称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代,有迹可考的“唐诗作者三千七百多人,可见存世唐诗五万四千余首”。在如此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流派的诗人,被称之为“边塞诗人”。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

  在这些“白塞诗人”中,有的是王孙贵胄,有的是世家大族的子弟,也有的是名满天下的文人墨客。所以,原本他们可以拥有高官厚禄,享受安逸的生活。但是,他们并没有为了能够“一朝选在君王侧”而煞费苦心的钻营,也没有贪图“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隐士生活。而是无一例外地选择离开繁华的长安城,来到血雨腥风的塞外战场。然后用他们的纸笔描绘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同时也描绘了塞外残酷的战争和艰辛的军旅生活。所以,在他们的诗歌中往往可以感到“金戈铁马,鼓角争鸣”。那么,在唐代为何会形成如此多的边塞诗人呢?而他们的诗歌之中,除了“男儿何不带”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也有“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的悲凉,更有对于主帅的赞颂,这又是为何会形成这种风格呢?

image.png

  首先,就是这些人仕途被阻碍了。虽然,在唐高祖李渊建唐朝后不久之后,在武德四年(621年),就参照隋代成法开科取士,希望能够获得人才。到了,唐太宗时期,李世民更是宣称“天下英雄,吾彀中矣!”。但是到了唐玄宗时期,尤其是天宝年间,由于李林甫把持朝政,利用各种手段开始打压科举。不仅以“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为借口,阻碍唐玄宗加封科举考试的进士官爵,甚至在其主持考试过程中创造了科举“零录取”的纪录。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墨客,他们心中的理想就是“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实现自己封妻荫子的梦想。但是,当科举取士这条道路被堵死之后,他们建功立业的梦想就处于幻灭的边缘。所以,他们中的一部分不得不选择,远去塞外从军戍边。希望能够,一刀一枪建立工业,曲线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梦想。所以,此时他们内心,处在一种痛苦的挣扎之中,但是在别无选择的基础上。只能,带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惆怅,离开繁华长安,前往“大漠孤烟直”的塞外苦寒之地。

  其次,唐代之所以边塞诗人多,与唐代的强大也有很大关系。自唐太宗开始,唐代统治者就开始了对外战争。这些战争中,有反对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骚扰的自卫反击战,比如唐太宗对于突厥的征讨。也有统治者为了开疆拓土发动了战争,比如唐玄宗时期征服小勃律。但是,无论因为什么挑起的战争,形成的结果是“边庭流血成海水”,但是“武皇开边意未已”。如此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为唐朝开拓了大批的疆土,为唐朝皇帝换来了“天可汗”的尊称。同时,也让大批文人墨客看到了在边关,能够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梦想的几乎。于是,他们有人希望能够守卫边关的龙城飞将,守卫北方的疆土,“不让胡马度阴山”。有人希望则希望,能够以一种“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态度,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为帝王开疆拓土。所以,他们的诗句中,满是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image.png

  再次,唐朝之所以能有这么多边塞诗人,与唐代一个项很重要的体制有关。那就是,在唐朝讲求的是“出将入相”。也就是说,唐朝的宰相不仅需要能够在朝堂上治理国家,也需要在战场上抗拒强敌。但是,并非每一位边塞的节度使,不仅能够在战场上耀武扬威,还能对朝政从容应对。尤其是很多行伍出生,乃至胡人出生的节度使,在文治方面更是棋差一招。所以,必须在其麾下征召大批文人墨客,充实自己的幕府。让这些人在为自己出谋划策的同时,也能够对于各种朝廷事物,钱粮统筹等等具体事物实施有效的管理。当然,在中国俗语,叫“良禽择木而栖”。所以,并不是每一位节度使想要征召这些文人墨客来自己帐前效力,就会得到他们的投奔。很多节度使,必须礼贤下士,对这些文人墨客礼敬有加,才可能换来他们的效力。或许,是因为这些节度使对于自己有知遇之恩。这些边塞诗人,往往在自己的诗句中,对于自己的统帅进行了各种各严格夸耀,比如描写哥舒翰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最后就是唐代之所以边塞诗人多,与唐代的尚武精神有关。唐朝的建立者,属于关陇军统地主集团。这个集团最大的特点,就是靠军功获取爵位。所以,也就有了李世民16岁就上前线帮助李渊镇压农民起义的行为。除此之外,唐朝“出将入相”的制度,尤其是很多宰相都曾经担任过节度使职务,这也让唐朝形成了强烈的尚武精神。尤其似乎初唐和盛唐,能够参军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与后世的“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很多文人而在这种精神感召下,唐朝文人都有强烈的尚武精神,比如李白就时长挂着一口宝剑行走于长安。虽然,更多时候,李白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诗仙。但是,在其内心中更多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当然,岑参、李颀、王昌龄等一众边塞诗人同样也是如此行为,同样也有“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情。

image.png

  由此可见,唐朝塞外诗人和塞外诗的形成,与唐朝统治者追求武功和“出将入相”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才会促使很多文人墨客前往塞外效力。所以,在他们的诗歌中,往往是豪情万丈。同时,由于李林甫阻碍他们仕途,很多人是被迫前往塞外军前效力,所以其诗歌中又有少许惆怅。只能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