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章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孟子为何与他交朋友?
在历史长河中,匡章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孟子在齐国其实过的并不好,除了在“稷下学宫”扩大了招生规模..
在历史长河中,匡章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孟子在齐国其实过的并不好,除了在“稷下学宫”扩大了招生规模,其他的事情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说好是到齐国游说诸侯的,结果孟子固执地认为,不做官就不能去见齐王,三年也没和齐王说上一句话。把蚳蛙说得满面含羞辞官而去,又被齐国人讽刺挖苦,连交个朋友都被弟子们误解。孟子在齐国有个好朋友叫匡章,是齐国的著名军事将领。在齐威王时期,匡章曾经带兵打败了西部著名虎狼之师专业打手秦国;在齐宣王时,又率兵攻入燕国,是战功赫赫的大将。但齐国人对匡章不买账,因为在齐国人看来,匡章是个有名的不孝子——他和父亲关系搞得很僵。在传统的观念中,无论儿子年龄多大、地位多高,都应该让父母开心。圣人大舜那个瞎眼黑心的父亲,伙同心狠手辣的弟弟和后母,几次要弄死大舜,但舜做了天子之后仍然孝顺父亲;楚国隐士老莱子70岁的时候,还穿上彩衣假装小孩一样又蹦又跳让父母开心。所以齐国人认为匡章和父亲关系不好,就是不孝顺。
孟子却不顾世人的非议,和匡章成了好朋友。弟子公都子不高兴,就问孟子,“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其实意思很明白,全国人都认为匡章是个不孝子,而老师却和他打得火热,你就不怕别人的非议吗?孟子说:“社会上所说的不孝有五种情况:四肢懒惰,不赡养父母,是一种不孝。喜欢赌博又好酗酒,不赡养父母,是第二种不孝。喜欢财物,偏爱妻子,不赡养父母,是第三种不孝。放纵耳朵和眼睛的欲望,给父母带来羞辱,这是第四种不孝。逞能显勇而斗狠,以危及连累到父母,是第五种不孝。匡章有哪一种情况呢?这个匡章,是因为父子之间相互以善相责而导致关系恶化。以善相责,本是交友之道;父子间以善相责,最伤害感情。这个匡章,难道不想有夫妻父子之间的感情吗?只因得罪了父亲,被疏远而不能亲近;才抛弃妻子儿女,终身得不到奉养。他在心里这样设想,如果不这样做,那不孝之罪就会更大,这就是匡章的真实情况。” 孟子列举了五种不孝的情形,并坚定的认为,匡章的行为不在这五种不孝的情形之列。
那么,匡章为什么会惹父亲不高兴呢?原来,匡章的母亲得罪了丈夫,匡章的父亲就把母亲杀了,埋在马厩下面。匡章不满父亲的作为,和父亲搞僵了关系。所以齐国人认为匡章不孝。但孟子认为,匡章和父亲的关系不好,是因为他们互相责善的缘故。通俗地说,都想让对方做个好人,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是坏的。所以,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是不能以善相责的,这种以善相责只能发生在朋友之间。
这个故事中,体现了孟子的关于孝道的思想。儒家认为,最重要的伦理是血缘和亲情之间的关系,认为这是人之本。孔子的弟子有若就说过,“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而孟子认为做人的根本原则就是“事亲为大”。但孟子不是一个死守原则不放的人,要通权达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孟子设身处地地替匡章着想,因为在这件事上,匡章陷入了两难境地——顺着父亲的心意,那就是对母亲不孝,违逆父亲的心意重新埋葬母亲,那就是对父亲不孝。还是齐威王最后解开了这个难题,他告诉匡章说,你打败了秦国之后,会厚葬你的母亲。后来匡章果然率兵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齐威王也替匡章厚葬了母亲,一场父子之间以善相责的孝与不孝的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齐威王的晚年故态复萌,不再过问国事。那个很帅的文臣邹忌和很猛的武将田忌互相猜忌,关系搞得很僵。稷下学宫衰落了,人才流失很严重。这时,魏国开出优厚条件吸引人才,邹衍和淳于髡都去了魏国。孟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在风光地厚葬了母亲后,孟子离开了齐国,齐威王送了一百镒兼金,据说是2400两的大数目,但孟子没有收,给齐国留下决绝的背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历史长河中,匡章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孟子在齐国其实过的并不好,除了在“稷下学宫”扩大了招生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