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宝山空回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离世间品》:“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 释义:走进到处是宝物的山里,却空手出来。比喻根据条件,本来应该有丰富的收获,却一无所..
12-10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离世间品》:“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
释义:走进到处是宝物的山里,却空手出来。比喻根据条件,本来应该有丰富的收获,却一无所得(多指求知)。
【宝山空回的故事】
清朝李汝珍写了部小说《镜花缘》,讲唐朝时书生唐敖与商人林之祥以及见多识广的水手多九公飘扬海外,经历了君子国、大人国、小人国等,见到了许多奇闻轶事……
有一天船到了歧舌国。歧舌国人最喜欢音乐,他们的音韵天下无双。林之洋带着许多笙笛上岸去卖。唐敖见歧舌国人满嘴唧唧呱呱,不知说些什么,就问多九公:“九公既通言语,为何不去探听探听音韵的来路呢?”多九公说:“是啊!海外有两句话说得好:‘若临歧舌不知韵,如入宝山空手回。’今天既然到了这里,自然要探听一下。等我前去问问。”不料多九公连问数人,都碰了钉子。原来歧舌国国王将音韵视为本国不传之谜,盖不外泄。
“宝山空回”比喻条件丰富,结果却一无所获。
佛教中常常说:人来到人世间就好像进到宝山里,可是不修炼,就好像人没有手一样,走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离世间品》:“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 释义:走进到处是宝物的山里,却空手出来。比喻根据条件,本来应该有丰富的收获,却一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