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一个天生的政治家,看他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寇准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说是北宋开国皇帝死后,弟弟宋太宗取代了哥哥做了皇帝,实现了历史上的兄终弟及的规矩。这样的事与北宋而言当然是一件好事。

  宋太宗这人人品虽不咋样,但做皇帝还是合格的,在位期间迫使吴越王钱俶和陈洪进于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算是对北宋有过大贡献的人。可就这样一个有大贡献的皇帝,北宋上下似乎不太喜欢他。只想着他早些退位,好将这皇位还给自己的侄儿。在古代传位这件事情事情上面,都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去继承自己的位置,不想落到别人家的手里,更何苦这是王权的争夺更是不可马虎,这不他正打着注意、想着办法。

  对于这件事,宋太宗也心知肚明,但到手的肥肉这会儿再给让回去,多少有些不情愿。尽管那个人是他的侄儿, 但侄儿再好总也比不上儿子不是。所以退位的事情一拖再拖。这一年,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这就有点不识时务。宋太宗当然没给好脸色看,当即就将冯拯贬到岭南,你喜欢说, 去岭南对着荔枝说个够。有这么一个榜样在,议论这事儿的自然少。宋太宗很高兴,以为这事儿就此万事大吉。一个侄子、一个儿子,他更希望给儿子,可是在这些大臣这里,也不好直接说出来,大臣们也是一一在问到底您立谁为太子啊,这是他就急了,心里在想,我肯定是给我的儿子啊,他不好意思开口,便找了些理由把这些大臣给支走。

  但天下总有那么几个不怕死的惦记这事儿。当时的寇准就不怕死的主儿,从青州回来就见了宋太宗,也不客气,直接就与宋太宗商议立太子的人选。尽管宋太宗不情愿,但架不住人家不要命。这事儿只能让步,几番讨价还价最终是立了襄王赵恒为太子,自己的儿子。当时,宋太宗很高兴家族的荣耀能在自己的手中得到延续,当天就带着儿子去了一趟太庙,大概的意思就是对死去的大哥做个说明之类的。算是检讨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回来的时候,京城的们拥挤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争着看皇太子。

image.png

  这时人群中有人喊了声“少年天子”。宋太宗听后很不高兴,老子还没死呢,就这么不把我当人啊,我皇位来得不正不假,但我干活还不错啊,而且也没拿工资,好歹也给我几分面子不是。一肚子委屈的宋太宗也不好对百姓嚷嚷,只好对寇准说了一肚子的委屈话。一看皇帝哭的稀里哗啦,寇准忙说:“皇上啊,百姓这是高兴,你为国家选好了接班人,半分没有嫌弃您老的意思。”这一番话说得宋太宗十分高兴,给了脸不说,还趁机赞扬了一番。这样的聪明人没有不喜欢的道理。当夜赏寇准对饮,大醉而罢。很高兴的样子喝酒喝到醉,表扬了他,其实不是。

  以至于后来,有人给宋太宗献了个宝物:一通天犀,宋太宗令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姓寇的老头其实挺会办事,嘴巴也比较甜,好像没什么毛病。这只是表现,更深层次的缺点,得往下看。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上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因屡建大功,赐以官职为姓。到了寇准这一辈,辉煌继续在。老爹考中进士甲科,因能力出众,被封为国公,死的时候,还被追尊至太师尚书令。在北宋那一亩三分地上,寇家绝对算是耀眼的家族。最让人惊叹的这种耀眼的光芒还在继续下去

  寇准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十五岁开始延生《春秋》。据说当时的新闻媒体将他作为现象级人物,围绕他的文章,新闻报道不亚于任何一个明星。这种局面随着寇准长大而不断增大。这一年,寇凖19岁,开始走入高考的考场。当时北宋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太年轻的人,不敢大用,所以暂时不录取。一些朋友建议寇准虚报年纪。19岁的他,朝堂不敢用,年龄小时是一回事,最主要的是他经历的少,怕他在一件事情上顶不住压力。

  寇准却不答应,理由很简单“我才刚加入社会你就让我骗人,骗的还是皇上,这种骗人的勾当,我做不来。”坚决不干骗人的勾当。当年,寇准高中,授官大理评事。并于当年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此后他的人生仿佛是开了挂一般,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他的官一路上前高歌猛烈,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image.png

  公元(1019年),丁谓主动邀请寇凖回朝再当宰相,此举不用说也是看准了寇准内心隐隐的骚动。当时,寇准的门生让他称病不去为上策,而“再入中书”当宰相为下策。只可惜,寇准没理会。重新回到权势的寇准大有宏图大展的意思,应该说寇准一直很想认认真真做些有利于国家的大事。但忽高忽低的情商葬送了这一切。只怪他的情商不高,如果高的话他还会是这样吗,有利有弊,这一切都在他的身上发生了,而且还不能挽回,已经晚了。

  英雄、小人,似乎败的总是英雄。因下一个继承人的问题,寇准再次罢相,被逐出京城。对于英雄,小人从没有放一马的意思,昔日溜须拍马的影响实在太过深刻。

  春风得意的丁谓将寇准一贬再贬。比起苏轼的豁达,黄庭坚的洒脱,王安石的从容,欧阳修的淡然,寇准的格局就要小了许多。尽管他在雷州传授农业技术、兴修水利,开渠引水灌溉良田,修建真武堂,收徒习文学艺,传播中原文化。但那一切不过是短暂的。当一切尘埃落定后,也就是他落幕的时候。

  天圣元年 (1023年)九月,寇准病故于雷州竹榻之上,临死前他回想了自己这一生,竟还是做了些事,唯独没有回家。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这是他年轻时留下的诗句,那时的他豪情万丈,自是不会想到死时的落魄,但他后悔么,我想应该不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