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秦的成语有哪些?为什么苏秦一张嘴就能为六国相?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苏秦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说起苏秦这个人物,有两个成语让我们能够了解他是谁。

  第一个成语,就是“纵横捭阖”。

  目前这个成语的含义呢是指国际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外交斗争。而出处呢,则是出自战国时期两个重要的人物,苏秦和张仪。

  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苏秦所用的“合纵”之术就是我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话题。

  第二个成语,就是“悬梁刺股”

  这个成语的含义呢是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而出处之一,就有苏秦。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讲苏秦的事迹,为何要说这两个成语呢?因为这个两个成语与苏秦息息相关。纵横捭阖正是他的成果,也就是标题所说的“合纵”六国十五年。

  下面开始讲一讲,苏秦如何收执六国相印,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十五年之久。

  第一点,苏秦得有才。

  这就不得不提上面说过的成语了,“苏秦刺股”。为了让自己发奋读书,用身体之疼痛来刺激自己刻苦学习。有如此之毅力,怎能不学有所成?

image.png

  苏秦刺股插画

image.png

  苏秦刺股小故事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师从战国第一名师,鬼谷子。战国第一名师是我自己说的,当然鬼谷子也当得起,因为他的弟子们都太出色了。

  不过苏秦学有所成之后却是业无所获。四处游说没人愿意用他,穷困潦倒。自己都快养活不了自己了,家中兄嫂,弟妹,甚至自己的妻妾都笑话他,说他不务正业。

  说的苏秦自己都不好意思,黯然伤神,不怨家人说他,是他自己没能耐,没能利用自己所读之书,所学之才,为自己,为家人带来荣华富贵。那怎么办?看来是书读的不够,既然选择了读书这条路,那就自己走下去。拿起一本叫《阴符》的书,花了一年的时间,找到了辅佐君王的门道,破关而出。

  第二点,游说得有方式方法

  苏秦自认可以说动王侯,但是你的才华不是自己说有就有的,而是听者来评判的。苏秦先找到的是谁?自己家乡的东周天子,周显王。诸位,春秋战国时代,周室王朝可一直都在哈,只不过周朝以分封诸侯的方式统治,王权不集中,导致后来的天子其实权利并不高而已。鉴于苏秦曾经的名声,周显王可能都没听到心里去,就打发苏秦走了。

image.png

  战国七雄地图

  在周显王那里碰了钉子,苏秦又去了秦国,为何选择秦国呢?因为秦国已经发展成为大国,他看出秦国将来势必会崛起,这样的大腿赶紧抱上,正好是他施展自己生平所学的机会。给秦国画了一个吞并天下的大蛋糕。不过呢,秦国处死了曾经游说过来的商鞅不久,本身就很忌讳这个,所以秦国的惠王就拒绝了苏秦,说时机尚未成熟,我们目前没有这个能力。

  从秦国出来,苏秦恐怕已经想好了之后的路子,就是不能在秦助秦一统天下,那么就得想办法帮助其他诸侯国抵抗强秦。于是他选择了赵国。

  赵国与秦相邻,且国力略逊与秦国,正好有机会说动赵国与其他诸侯国联合,可惜因为赵国国相不喜欢苏秦的缘故,苏秦连见面游说的机会都没有。苏秦有辗转去了燕国。

  燕国的地理位置其实是有优势的,所以苏秦才选择先去燕国。因为对赵国而言,面对强秦,燕国就是后背。

  燕国其实算不上大国,苏秦在等了一年之后终于得以见到燕王,一针见血的指出当下燕国为何能够平安无事,是因为秦掣肘赵国,而齐又与赵掣肘,燕国看似太平无事,实则是周围强国相互之间的制约,燕国要是想能一直平安下去,就得维护与邻国交好的关系。

  因为苏秦说的在理,燕王被说动了,给苏秦钱财,让他去帮着与其他诸侯国示好。

  正好,赵国讨厌苏秦的相国去世了,得到车马钱财资助的苏秦直接去了赵国,游说赵王。同样在拍了赵王一番马屁之后,与赵王分析一圈当与周围诸侯国采取如何外交政策才是最有利的,最后将秦抛至于外,其他六国合纵才是王道。赵王就被说动了。

  之后苏秦先后去了相对弱小的韩、魏两国。激将韩王,魏王,说,侍奉秦国,你们虽然能够平安,但是却是低人一等,而联合赵国,诸侯平等联合抗秦,哪个更好呢?至此合纵六国,成功了四国,之后再去游说齐,楚这样的大国也大大增加了成功率。所以,苏秦靠着一张嘴,按照燕、赵、韩、魏、齐、楚的顺序,成功完成合纵之术。

  於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苏秦显贵风光,一时无两。

image.png

  苏秦影视剧形象

  第三点,秦国的被动相助。

  上面说过,苏秦游说秦国,是要助秦一统天下,而游说六国则是联合抗秦,因为他自己也知道,秦,确实有一统天下的潜力。所以不能助秦一统天下,那么自己的成功只能是联合六国抗秦。

  苏秦把六国联合的合约书给秦国看,秦兵十五年不出函谷关,是真的被这个六国盟约吓住了么?为何十五年之后秦国能够采取“连横”的战术,破了“合纵”呢?因为秦也没有准备好。苏秦游说秦国的时候,当时惠王怎么跟他说的?

  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

  意思是,羽翼未丰,不足以振翅高飞,国家政令没有步入正轨,不足以兼并天下。秦王都告诉苏秦,我暂时是不会动六国的,苏秦自然也收取到这一条重要信息,这可是他能够成功的关键。

  苏秦能够成功,除了自身真实才学,能够审时度势,在各诸侯面前分析利弊之外,天时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之后秦国之相用“连横”之术破了六国盟约,不是苏秦才学不集其同门张仪,而是张仪比他命好,能够在秦国为相。毕竟六国,终究是“六”而非“一”,想要一心,何其难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风云人物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