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讨厌与极度喜欢:雍四爷这样对付西洋人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明清之际,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清代西欧来华的耶稣会士,曾先后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中国经典译成拉丁文加以刊行。来华传教士还通过书信和著作,向本国广泛介绍中国的地理、历史、学术、典章和风俗习惯。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及其他百科全书派等,都有一定的影响。中国的工艺美术品,特别是瓷器和漆器,深受欧洲人的欢迎。与此同时,当时欧洲来华的天主教士,也把西方有关天文、历法、地理、数学、水利、医学、火器等方面的知识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不过传教士来华的根本目的并不在此,而是尊奉罗马教皇之命,力图促进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将中国基督化。

2.jpg

网络配图

  康熙皇帝本人对科学十分喜好,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为满足自身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需求,常与传教士交流、请教,从而使传教士在清廷的地位得以提升。不仅如此,因传教士精通拉丁语,在涉及对外交涉的场合,清廷特别倚重传教士。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时,南怀仁、徐日升、张诚等耶稣会士在中俄交涉中作为中方翻译,为中俄谈判的达成做出巨大贡献。由于清廷对天主教总体而言比较宽容,因此天主教传播速度很快。至康熙二年(1663年),信奉天主教的中国信徒已近20万,国内28个城市都设在天主堂。

2_副本.jpg

网络配图

  在中国的耶稣会士一直是按照利玛窦的方式传教,即在传播天主教的同时尊重儒家礼仪,允许中国信徒祭孔祭祖。另一些宗派如多明我会和方济格会的传教士反对这种策略,将双方的争执申诉至罗马教廷,要求教皇裁决中国教徒的礼仪问题。教皇英诺森十世最终支持多明我会和方济格会的修士,否决了耶稣会士的做法。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罗马教皇克莱门特十一世派遣使臣多罗至北京,要求禁止中国的天主教信徒祭孔祭祖。这引起清廷的不满,从而导致中西礼仪之争。康熙皇帝极为愤怒,将多罗驱逐出境。此后,清廷对西方传教士的态度开始转变,对传教士的管理愈发严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廷又重申:“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6d6a5e0agx6DaHMGukob8&690.jpg

网络配图

  雍正帝在他父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天主教很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隐患,所以在继位后,开始在全国采取严厉的禁教措施。在雍正时期,除北京以外的所有教堂,全部被关闭,各省的传教士被逐往广东澳门,只留少数传教士在北京为宫廷服务。雍正年间,中俄谈判的中国使团已看不到作为拉丁语翻译的传教士。

  此后,他的儿子乾隆皇帝、孙子嘉庆皇帝都继承了这一做法,从法律层面上将天主教定性为“邪教”,全面加以取缔,并不再重用西洋传教士负责钦天监的工作。至鸦片战争前,天主教在中国的影响日渐衰微,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

  不过,雍正虽然不喜欢天主教,不喜欢他们在中国传教,但自己却很愿意时不时地体验一把西洋风情,让自己偶尔“洋气”“洋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野史秘闻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极度讨厌与极度喜欢:雍四爷这样对付西洋人

      明清之际,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清代西欧来华的耶稣会士,曾先后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中国经典译成拉丁文加以刊行。来华传教士还通过书..

    极度讨厌与极度喜欢:雍四爷这样对付西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