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垂的燕国实力如何?为什么又多次复国?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燕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慕容复是小说人物,不过其家族想要恢复的“燕国”,在历史上却是真实存在的。这个燕不是战国的燕,而是十六国的燕国。

  十六国时期,北方大地上远不止16个政权,但在历史留下“史书”的政权仅有16个,因此以十六国来称呼这一段时期。

  十六国中以燕为号的国家,前前后后存在了五个,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和北燕,除了北燕以外,其他四个燕国都是慕容家族建造的。其中前燕是第一代燕国,后面的燕国都源自前燕。那么慕容复想要恢复的是哪一个燕?

  前燕的奠基人是慕容廆,这个慕容家族自三国时期都是中原政权雇佣兵式的存在。慕容鲜卑是由鲜卑山迁徙到辽西的一支,又被称为辽西鲜卑(北魏拓跋氏不属于这一支)。

image.png

  除了慕容部,还有段部、宇文部,这便是辽西的三支鲜卑部族。这三支鲜卑也是汉化程度最高的鲜卑。至于北魏的拓跋部,这时候仍没有脱离其“游牧”的属性。

  三支鲜卑都是崛起于西晋八王之乱的时候。八王之乱不仅仅有五胡作乱,地方上也有不少的坞堡武装、流民等祸乱中原。这些势力中,有的忠于晋朝,有的只是名义上归属晋朝,而慕容部便属于后一种。

  慕容廆一直借着晋朝的名义,大肆扩充自己的势力。这是慕容廆的儿子慕容翰出的注意:“求诸侯莫如勤王,自古有为之君靡不杖此以成事业者也”。

  这一注意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占据大义。你可别小看这“大义”,在古代可以代表民心所向。可以想象一下双方打仗,一方打出晋朝的名号,一方以五胡的名号,身为晋朝百姓,你会帮谁?

image.png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慕容翰这个悲剧人物。慕容翰是慕容廆的长子,不过却是庶出。我在上面提到了,慕容是五胡中汉化程度最高的,其继承制度奉行的是中原的“嫡长子”继承制。因此慕容廆的王位被嫡子慕容皝继承(这个也可能是《晋书》夸大了,慕容皝的能力绝对不差)。

  慕容皝在慕容廆时期,为慕容部立下诸多战功,吞并宇文部、镇守辽东防守高句丽。

  从上面他给慕容廆的建议中,我们就能看出慕容翰的见识十分高明。不过也正是如此,遭到了慕容皝的猜忌,慕容皝不得不逃离慕容部,以图自保。

  慕容皝虽然逃亡在外,但还是心向慕容氏。当慕容皝建立燕国后,慕容翰认为自己威胁不到慕容皝了,便回到自己的故国。

  慕容皝最初也确实放弃了猜忌,因为慕容皝的儿子慕容恪、慕容垂等都已经成长起来,能为自己抵抗来自慕容翰的威胁。因此慕容皝攻灭高句丽的时候,同意让慕容翰带兵出征。

  前燕灭掉高句丽后,辽东、辽西除了慕容氏,便仅有残余的宇文部。当宇文部被灭后,慕容翰便没用了,留着只会威胁到慕容皝以及其后代的统治,因此慕容翰最终被慕容皝赐死。

  前燕在慕容皝之后,又经历了慕容儁、慕容暐二位帝王,最后被前秦的王猛率军灭掉。前燕被灭后,北方都是在前秦的统治下,慕容贵族比如慕容泓、慕容垂等都归于前秦苻坚的麾下。

  苻坚在淝水大败之后,前秦国内的五胡势力纷纷反叛。慕容泓(慕容儁之子)建立了西燕,慕容垂(慕容儁之弟)建立了后燕。

  两燕并立,就如一山有二虎,自然得先分个生死。西燕怎么会是十六国名将慕容垂的对手,最后两燕归于后燕。但这时候北方的拓跋部已经崛起,而慕容垂已经老了。燕国已经步入晚年。

  拓跋珪在参合陂大败慕容垂的太子慕容宝之后,后燕便在对拓跋部的战争中处于不利地面。

  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家族有参合庄,又有参合指这部武功,可见是为了铭记后燕的参合陂之败。因此慕容复应该是后燕慕容垂、慕容宝的后代

  慕容垂死后,拓跋珪立即发动了灭燕之战。在这过程中,慕容垂的兄弟慕容德趁机跑到青州、兖州之地,建立了南燕。南燕最后被东晋刘裕所灭。

image.png

  慕容家族之所以能屡次复国,便是由于源源不断的人才,第一代的慕容廆,第二代的慕容翰、慕容皝,第三代的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这些人都是当世之雄,放到任何乱世都足以成就一番功业。

  慕容部的燕国,可以说是除了东晋外唯一一个经历了整个十六国时期的政权。这是其他十六国政权没有做到的。不过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便是没有汉化彻底,只是吸取了中原一部分文化,没有学到完整的政治制度。

  拓跋部之所以能建立北朝,实现南北对峙。除了其崛起时间外(诸族都融合得差不多了),便是其汉化的速度。在其建立政权的过程,有着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这是汉、赵、秦诸国所没有的。

  有人会说慕容廆不执著于嫡子继承制度,让慕容翰继承王位,就没有这么多事情了,这真不一定。

  大家不要忘了《晋书》的背景,它成书于唐太宗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可是以“非嫡长子”的身份拿下的唐朝。燕国(包括西晋,在《晋书》中李世民同样将其灭亡的原因归于嫡子继承)都因为嫡长子继承制而灭亡,若唐朝也用嫡长子继承,那么唐朝可能也会灭亡。

  李世民说以史为鉴,这部《晋书》不仅能当镜子,还能为他自己的所作所为开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