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宰相一共有524人之多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时间: 浏览:加载中...

  还不知道:唐朝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宰相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中国古代封建史上,相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足以和君权争斗,甚至一度相权对君权有压制的势头。传统意义是的宰相指的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官职的称谓各不相同,诸如相国、丞相、尚书、同平章事、军机大臣、总理这般。通常来说,如此重要的任务,满朝也仅能有一位当权,否则朝堂争斗不止。但是有一个朝代居然产生了524位/人次宰相,这在中国古代史上实属罕见,到底是何原因造成的呢?

  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像

  唐朝的宰相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数量最多的。唐高祖时期有宰相16人,唐太宗时期有宰相29人,唐高宗时期有宰相47人,武周武则天时期有宰相78人,唐中宗时期有宰相38人,唐睿宗时期有宰相25人,唐玄宗时期有宰相34人,唐肃宗时期有宰相16人,唐代宗时期有宰相20,唐德宗时期有宰相35人。

image.png

  通常君权与相权争斗激烈

  唐顺宗时期有宰相7人,唐宪宗时期有宰相29人,唐穆宗时期有宰相14人,唐敬宗时期有宰相7人,唐文宗时期有宰相24人,唐武宗时期有宰相25人,唐宣宗时期有宰相23人,唐懿宗时期有宰相21人,唐僖宗时期有宰相23人,唐昭宗时期有宰相25人,唐哀帝时期宰相6人。共计524人次。

image.png

  狄仁杰也曾是“宰相”

  唐朝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宰相,原因在于唐朝实行“群相制”。唐朝为了更好的推行政务,也为了平衡士族公卿门阀大家的力量,分散相权,于是设置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政令、审议政令、执行政令,互相制衡,相互约束,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较为科学的封建中央官制。

image.png

  狄仁杰曾任同平章事

  中书、门下、尚书省的长官分别是中书令2人、侍中2人、左右仆射2人(由于尚书省领导六部,最高长官尚书令权力过大,于是多为空缺,加之唐太宗李世民在封为“赵国公”时期就担任尚书令,以后众臣无人避讳无人敢担任这一职务。故而实际上就有左右仆射担任尚书省最高长官),以上长官均被称之为“宰相”。

image.png

  唐朝群相盛景

  到了唐太宗末期,李世民又选任非三省长官的其他人参豫朝政,这类人具有实际的权力也被称之为“宰相”,户部尚书戴胄就是这种情况。后来这类“宰相”有了实名官职——同中书门下三品,又衍生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狄仁杰就曾担任此官职)官职。后来各类参豫朝政的变体官职就纷纷出现了,例如刘幽求的知军国重事、裴度的平章军国重事、崔仁师的参知机务等等。于是就造成了524位“群相”一道在政事堂议事的奇特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点击查看 历史解密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