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先秦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下面趣历史小编..
秦国为什么在战国后期称霸天下?
除了商鞅变法所带来的巨大的国力增长,还有就是其极佳的战略位置,坐拥关中和巴蜀,进可攻、退可守,完全掌握了对敌的主动权。
而这个主动权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东大门函谷关、一个是南大门武关。
而这其中函谷关的战略地位要比武关更高,因为武关仅仅防的是楚国一国,而且地方偏远,易守难攻。其既不是秦国东出灭六国之路,也不是六国合纵怼秦国之选。
相对而言的威胁性不是太大,基本就是秦国和楚国在那里较劲!
所以这个关键点其实是在函谷关!
函谷关往西,那是秦国核心之所在——关中。
如果函谷关被破,那么秦国也就差不多没了,因为秦国不是赵国和楚国,有多个政治经济中心。
他们的命根就在咸阳,咸阳没了,秦国也就没了。
而函谷关往东,那就是六国羔羊啊,随时待宰。所以只要秦国拿住函谷关,他们就掌握着主动权。
而韩国不巧的是,刚好是秦国出函谷关的第一个国家,不仅仅是阻碍,更是威胁。
公元前381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可算是把秦国吓出了一身冷汗。
所以,秦国非常有必要,去剪除这个威胁。
再加上韩国实力本就相对弱小,除了战国初期稍微横了一段时间外,其余时间都是弟弟,长期和燕国争多战国七雄倒数第一。
正所谓柿子专挑软的捏,秦国崛起以后,其用兵最多的国家,除了世仇魏国以外,就是倒霉鬼韩国了。
前面提到,自从公元前318年,韩魏等五国伐秦,攻打函谷关后,秦国就意识到韩国是函谷关的最大威胁。
于是开启了吃饭睡觉打韩国模式。
前317年:秦败韩师于脩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麿、申差于观泽。
前314年:被秦败于岸门,韩太子仓入质于秦以和。
前308年:秦将甘茂破韩国宜阳,斩首六万。
前291年:秦伐韩,拔宛
前286年:秦败韩师于夏山。
前264年:秦伐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
前262年:秦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韩献上党与赵。
前256年:秦伐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
前249年:秦伐韩,取成皋、荥阳,成为秦国的三川郡。
前244年: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七十多年时间里,韩国被秦国狂揍十一次,而且这还是秦国主动揍的。
还有很多是韩国主动凑上去挨打的。
比如公元前316年,其为了报脩鱼八万将士之仇,主动攻打秦国,结果被揍回来了。还有公元前293年:韩国联合魏国一起找秦国算账,结果被白起狂揍,斩首二十四万。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伊阙之战,一举奠定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
被长期胖揍的韩国最终也逐渐认命,特别是在公元前241年,第二次五国伐秦失败,韩国彻底绝望,于是主动向秦国称臣,自此开始成为秦国的附庸。
按理来说,其实韩国那个时候就能被灭了,只是当时秦国还没有做好统一六国的准备,或者说秦始皇还没长大。
再加上韩国已经归附,着实没有必要。还还不如把精力花在魏国、赵国、楚国这些实力较强的周边国家。
所以,其实问题是出在后面,在韩国已经归附的情况下,秦国为何还要再后续的统一战争中,首先将其灭掉,这不是浪费兵力和时间嘛?
有人可能会说因为"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战争思路。说实话,个人不是太认同。
这个战略如果是在往前二十年,即第二次五国伐秦,还可以说的过去。但后面随着东方六国联盟势力的瓦解,秦国的日益壮大,秦国已经有了一挑六的实力。
其实,在灭六国战争中,秦国采取的就是一个横推战略,先取三晋,再拿燕楚,最后再去最东边儿的齐国海边儿看日出。
之所以首先要拿韩国,第一个原因就是韩国太鸡贼了,反复无常,使得秦国非常怀疑其忠诚度。
韩国由于处于四战之地,国力又相对弱小,所以长期都是扮演小弟角色。
你说当小弟就当小弟吧,老老实实的选个大哥不就好了,但韩国偏偏不安分。
魏国牛的时候,跟魏国混;齐国起来了就赶忙跟着齐国打魏国;秦国牛的时候,又跟了秦国,但当合纵之风兴起的时候,韩国立马调转枪头,充当起了进击函谷关的急先锋。最厉害的是,这韩国满满的心机,当年秦赵上党之争,如若不是韩国再从中挑拨,估计也干不起来。
所以,秦国一直都知道,这韩国不是什么好角色。如今大军东进在即,万一秦军再前面打得火热,韩国在背后捅刀子,那就不好玩儿了。
于其留有这样的不安定因素,还不如早点解决掉,以免后顾之忧。
况且,拿下韩国可是好处多多啊,韩国虽然国力不强,但是它的战略地位却是非常高的。
韩国虽然小,但地处中原,土地富饶,人口众多,可以为秦国带来许多的物资补给和人口补充。
韩国人不能上战场,但是可以当劳动挑夫啊。
而且前面说过,韩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扼住了秦东进的道路,同时连接其他各国。拿下韩国后,秦国的进攻选择将会更加的多样化。虽然之前也可以借道什么的,但哪有自己的路走着方便和放心。
而且,拿下韩国真的不需要费什么力气,这些年的打压和掠夺,几乎快要把韩国给榨干了。
韩王安献南阳之后,秦国取新郑几乎可以一片坦途。既然有这样的好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秦国的韩国公子韩非死了,没有人能再为韩国说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先秦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下面趣历史小编..
秦国为什么在战国后期称霸天下? 除了商鞅变法所带来的巨大的国力增长,还有就是其极佳的战略位置,坐拥关中和巴蜀,进可攻、退可守,完全掌握了对敌的主动权。 ..